最近读了一本书《制造消费者》,非常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
为什么自己不缺东西还总是想买?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冲动消费?
为什么买得越多却不是越快乐?
书里都有答案。
从很早之前开始,我们的生活和消费,就不是由我们的内在驱动的,而是被一双双无形的手操纵着。
我有一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感觉。
·
1)消费主义让我们误以为,不需要做出任何自我提升的努力,只需要购买和占有某样物品,就能拥有某些特质。
即买它就能成为它。
所以,很多人以为——
买了一只口红,或者一个包包,仿佛就能拥有精致的人生。
下单了运动鞋和好看的瑜伽裤,就好像自己已经运动过了。
某种程度上,也是让我们变得懒惰了。
花钱那么容易,而做出努力又难又累。当然选择花钱啦。
然而,外在的价值附加并不等同于内在价值增加。
只有读进去的书,听进去的话,看进去的风景,记进心里的教训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
2)在品牌的影响下,我们不再注意产品成分,而是深陷品牌的奇妙魔力。
就好像很多清洁类的商品,其成分不过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物。
如果直接用小苏打和白醋,不仅成本极低,才几块钱,还非常健康环保。
可就算知道白醋就能够去除水垢,等到真的要去水垢时,我们还是会从网上下单经品牌包装后,价格疯涨十几二十倍的清洁水垢产品。
这已经成了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习惯!
所以,我现在会提醒自己,关注产品的功能性,而不是品牌的影响和媒体的宣传。
·
3)百货商店,企业品牌,总是想方设法诱惑我们买得更多。
我曾经很不明白,为什么超市里的货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重新布置一遍,害我找东西更加费时间精力。
后来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诱惑我们买得更多的手段之一,让顾客花费一些时间来搜寻商品,这样他们一不小心就会有新的发现。
还有,在宜家、山姆等商场,从进门到出门,顾客都被迫沿着固定的路线走,也就连续性地浏览了所有商品。这延长了消费者的沉浸感,增加了购买的可能。
要知道,你逛的时间多了,就有可能买得更多,这些都是被精心设置过的。
我现在已经学乖了,无需求不逛街,也不看购物app。
如有需求,先列好清单,看清单办事就不会明明想买这个,却拎着另一样本来没打算买的东西走出商店。
·
4)每一个品牌都热衷于更新换代,旨在培养消费者的敏感度。
经常逛商场和app的消费者,会习惯性地欣赏新的商品。
一旦发现样式、颜色和布置有了改变,就会感觉自己之前买的东西过时了,迫切需要更新。
事实上,所谓“过时”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贬损。
而所谓“新品”的使用价值,也没有超越旧品多少。
iPhone13跟最新上市的iPhone16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大差距吗?
不会!但我们看到新品上市时,仍然跃跃欲试想要拥有。
所以,我的办法是,少看,少逛,少关注,不要去培养对时尚对新品的敏感度,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
5)19世纪,资产阶级要想体现自己的阶级身份,靠的是符号物的积累和展示。
想说,21世纪,中产及以上,要想体现自己的阶级身份,好像也是如此。
他们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证明自己的品味。
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当我花钱少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觉得我的生活很“穷”,很没有“品味”。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人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在需求而消费,他们是被符号牵着鼻子走。
摆阔气不再会被指责,但不懂消费的人则会被嫌弃。
然而生活冷暖自知,所以我学会了厚脸皮,哪怕会被人瞧不起,也尽量只买真正需要用的东西,而不是标榜身份的东西。
这就是我少花钱多存钱的秘籍之一。
·
最后引用书里的一句话:正是因为消费者一直不停地解读商品、把商品看作个人价值、持续不断寻找新的时尚,并反对一些旧有的时尚,才使得消费者把自己的命运拱手让给了商人。
我并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用时间换取金钱,在用金钱换取商品,即我们是在用生命换取商品。
生命诚可贵,应该珍惜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