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家电产品上都会展示能效标签,以便消费者购买时能够直观地了解产品的能效等级和耗电量。
现在,类似的标签将首次出现在智能手机、无线电话、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上。
资料显示,2023年8月3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针对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的能效生态设计法案(EU)2023/1670和能效标签法案(EU)2023/1669,并将于2025年6月20日强制实施。
依据该法案要求,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必须在包装盒内附上全新的能效等级标签,并在欧盟公共产品数据库EPREL上完成注册后方可上市销售。
据了解智能手机的能效等级,根据能效指数(EEI)的大小可以划分为 A、B、C、D、E、F、G 七个等级,能效等级最高的为A,最低的为G。
手机能效等级
EEI 的计算方式如下:
·EEI是每千瓦时的能源效率指数;
·Unom 是标称电压,单位为V;
·Crated是额定电池容量的毫安。
欧盟的手机能效标识,不仅仅是标出能效等级,还有电池续航能力、抗摔性等级、可维修性等级、电池循环寿命以及防水防尘等级。
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标签,手机续航如何,抗不抗摔、能不能防水、好不好修理,一目了然。这将帮助欧盟消费者作出更明智的购买选择,也将促使厂家优化产品设计,以节约能源成本效益。
能效标签中包含的信息如下:
(I)二维码
(II)商标
(III)型号
(IV)从A到G的能效等级水平阶梯
(V)对应能效等级的字母
(VI)每个循环中的电池续航时间
(VII)重复自由落体可靠性等级
(VIII)可修复性等级
(IX)电池耐用的循环次数
(X)IP防护等级
(XI)条例编号
据悉,新规适用于多种设备,包括无绳座机、具备蜂窝或卫星连接的智能手机、不支持互联网或第三方应用的功能机,以及屏幕尺寸介于 7 至 17.4 英寸之间的平板电脑。
不过,具备可卷曲主屏幕的设备以及 2025 年 6 月 20 日之前已上市的产品将不在此次强制范围内。
新规中还有一些强制性的要求,也值得探讨。
比如要求电池要足够耐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电池在经过至少 800 次完整充放电循环后,须保有 80% 以上的初始容量。
同时规定了操作系统长期升级的可用性,要求设备需在停售后,至少五年内仍需提供操作系统和安全补丁更新。
厂商还要允许专业维修人员能无差别地访问必要软件和固件,并且厂商必须在5至10个工作日内提供关键零部件,同时停售后7年内持续供应。
有了这项条列,手机厂商在硬件设计上就得更注重手机和平板的使用寿命,以确保设备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即使手机停售后,也要保证用户修修补补能用上7年。
明面上来看,欧盟这项在设备可维修性、续航能力、可回收性、甚至是系统更新方面的严格要求,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有利的。但换个角度看,这样的服务想要持续下去,就意味着厂商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来重新设计机身架构以及进行软件层面的售后服务等,成本最终或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不过,这项新规目前仅针对在欧盟销售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国内是否会执行还暂未可知。你认为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