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税率飙升至125%,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离间计”,对75个国家暂缓加税90天,却唯独对中国“火力全开”!
历史似乎重演了2018年的剧本,中国产业链的“免疫系统”,是否已进化出抗药性?8年博弈,究竟是美国砸碎了中国的防线,还是中国逼退了霸权的围剿?当75国集体“战术性躺平”,中国为何敢独扛关税核弹?
回首2018年中美首轮关税交锋,A股全年蒸发14.6万亿,人均亏损超10万,芯片断供曾让华为艰难喘息,特斯拉上海工厂,甚至被戏称为“关税人质”。
如今,关税讹诈已到终点,真正的较量刚刚开始,但剧本却已截然不同。华为麒麟芯片回归,国产大模型崛起,稀土精炼能力独占全球80%,当中国对美国光子公司实施出口管制时,美国军工复合体才发现,自己才是被卡脖子的那个。
当然,关税战只是前菜,接下来中美还有三场硬仗要打。
第一,汇率仗。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逼迫人民币大幅贬值,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人民币兑美元已跌至7.42,创2007年来新低。而中国采取多种稳手段来平滑波动,反将出口成本转嫁美国消费者。
第二,制裁仗。美国已对140余家中国科技公司实施制裁,精准打击中国科技企业,如半导体、AI领域。而中国以稀土出口管制反制,掐住美国军工、新能源产业链咽喉。
第三,多边仗。特朗普拉拢日韩、欧盟组建“反华联盟”,试图用90天关税暂缓,分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但显然,其“六亲不认”的关税政策,早已将盟友推向中国怀抱,所谓“盟友”,早已离心离德。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华投资100亿欧元建一体化基地,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力拓,重启青岛自贸区项目,就连日本丰田也加速将氢能源研发中心迁往上海。这些动作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指挥棒,已不在华盛顿手中。
从104%到125%,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早已沦为数字表演。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永年所言:“当关税超过60%,与500%并无本质区别,都意味着贸易脱钩”。
然而,美国仍活在2018年的幻觉中,不少政客至今笃信“中国商品离不开美国市场”,却选择性忽视关键数据: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14.7%,而东盟与“一带一路”国家贡献了64.2%的出口增量。85%的中国出口企业内销占比达75%,国内市场成为抵御冲击的压舱石。反观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却从3233亿飙升至3610亿美元,超市货架上中国商品依赖度超50%,这哪是“中国求着卖”,分明是“美国抢着买”。
关税战的终局,从来不是看谁数字飙得高,而是比谁转身更快。125%与84%的较量,本质是旧霸权与新时代的赛跑。毕竟,能打败魔法的不止更狠的魔法,还有更硬的科技、更全的产业链。
2018年贸易战教会中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2025年再交锋,中国已握紧三张王牌: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敢打必胜的战略定力。
大海何惧风浪?当东方既白,那些筑墙者,终将被时代的浪潮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