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如瀑,星光绽放!江苏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颁奖在宜兴举行

扬眼 2025-04-14 21:07:31

4月11日至13日,第十八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宜兴市实验中学举行。经过市级初赛的选拔,全省300名选手参加巅峰对决。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焦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陆岳新,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顾春明等领导出席颁奖典礼。

据悉,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旨在弘扬中国诗歌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文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竞赛活动从2024年10月启动,分各赛区(大市)比赛与全省总决赛两个阶段。全省超20万学生参与。总决赛分笔试与朗诵两个环节。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与写作比赛相比,本次诗歌竞赛通过竞赛方式的创新,使内容更丰富,样式更多样,更暗合、呼应、对接语文核心素养和新的课程改革。

嘉宾致辞:

诗歌是唤醒人灵魂的教育

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英在致辞中表示,宜兴是一座被诗意浸润的城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留下传世诗篇,诗词文化在此扎根结果,苏东坡挥就“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千古绝唱,陈维崧开创的阳羡词派以雄浑之风独步清代词坛。希望通过这场盛会,大家能够感受到宜兴的诗意魅力,来这片文化沃土感悟生活、吟诗作赋,让宜兴因诗歌的浸润而焕发新的光彩。

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焦伟在发言中表示,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活动已举行了十八届,坚持了十八年,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在宜兴举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宜兴对诗歌教育的重视。宜兴开展诗教活动有传统,有积累,也有自己的特色。

江苏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卫伟说,今年,很多孩子把Deepseek等现代科技写进了诗歌。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想象力、探求欲、好奇心,而这些都是诗歌的强项,因此,诗歌教育对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诗歌教育是唤醒人灵魂的教育,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的博雅教育。诗歌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你看不见它,但它无处不在。诗歌是一个人的一生的人文素养。”

获奖代表分享:

不起眼的画面是诗句里闪亮的星星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六(10)班的徐紫璇说:“诗歌的灵感来自平凡中,藏在我们的眼睛里,蜗牛爬过雨后地面的水痕是彩虹的尾巴,食堂蒸笼的白雾是云朵在打哈欠,这些细碎点滴,不起眼的画面,它们是诗句里闪亮的星星。诗歌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读科普书时,我把蜜蜂采蜜想象成‘提着蜜罐的快递员’,看到妈妈做的番茄炒蛋,我把它想象成‘夕阳掉进锅里,碎成金黄色的浪花’,好的诗歌不是流星划过的刹那,它像是贝壳,需要反复的打磨,那些初稿里生涩的比喻像未抛光的玉石,只有在语言的溪水里不断地淘洗,才能显露出温润的光泽。”

“能够在第十八届全省中小学生诗歌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热爱诗歌、坚持创作的同学们的鼓舞。”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初一年级的姜妙狄说。

“在诗歌创作的学习过程中,大量阅读是积累的基石。通过阅读,我学习不同诗人的语言表达、情感抒发方式,汲取其中的养分。其次,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傍晚天边绚丽的晚霞、街头巷尾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些看似平凡的景象,都可能成为诗歌的素材。此外,坚持练习是提升的关键。我喜欢用诗歌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一学生王顺平说,学校一直重视“诗育”的发展,是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基地,以“千年书院、百年名校”的文脉多年来致力于诗教育人。学校每年开展“诗歌节”,每月评选“诗歌之星”,编辑出版各类诗歌作品的校本教材有20多本。在盱眙中学,每一个学子都是诗人,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感受诗歌的魅力。 “牙牙学语时,父亲便教我背诗:他念一句,我学一句。儿时的背诗,纯粹觉得有趣,但或许正是那时,诗的种子已悄然落入心发芽生根。”

大咖寄语:

诗歌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今天看到同学们对诗歌的这种热情和亲近,非常好。”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著名诗人王山说,“诗歌是高雅的文学,是文学的皇冠,非常精妙。作为诗歌从业者,我感觉其乐无穷,受益也无穷。主办方能坚持这么多年坚持举办诗歌大赛非常不容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今天有两件事让我非常触动。第一是同学们跟随姚老师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我们诗歌的传承就像春天的潮水一样涌动不息,第二是一位同学分享的父亲从小就让她背诵诗词,这可能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父亲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说,“我们学习诗歌,不一定都会成为诗人,但是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王丽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