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虫害威胁大,虫害防治有手段,保护植株
在广袤的田野间,水稻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承载着农民们丰收的希望。然而,这片看似平静的水稻海洋,却时常受到虫害的侵袭,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威胁。
水稻,作为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在全球粮食供应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全球每年的水稻产量高达7亿吨左右,而中国更是水稻种植大国,种植面积超4500万公顷,产量可达2亿吨以上。如此巨大的产量,承载着数十亿人口的口粮需求。但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虫害的威胁,这些虫害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敌人,随时准备给水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以稻飞虱为例,这种微小却极具破坏力的害虫,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面积都相当惊人。在我国南方的稻区,稻飞虱发生面积常常能达到数亿亩次。它们大量吸食水稻的汁液,导致水稻叶片发黄、枯萎,生长受阻。严重的情况下,整株水稻甚至会因失水过多而倒伏死亡。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稻飞虱严重爆发的稻田里,稻谷产量损失可达20% - 50%不等。也就是说,原本丰收的一亩地,可能会因为稻飞虱的侵袭,减少一半以上的收成。
再看稻纵卷叶螟,它是水稻的另一大害虫。稻纵卷叶螟幼虫会将水稻叶片卷起来,在卷叶内取食叶肉,只留下白色的叶脉。这就好比给水稻的生长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据调查,稻纵卷叶螟在一些地区的发生危害面积可达3亿亩次左右。它的危害使得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稻谷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据估算,因稻纵卷叶螟危害造成的稻谷产量损失可达10% - 15%左右。
除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蓟马等害虫也对水稻构成了严重威胁。稻螟虫会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钻蛀茎秆,影响水稻的水分和养分运输,造成水稻枯心和白穗;稻蓟马则会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使叶片出现小斑点和斑块,影响光合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叶片早枯。
面对这些虫害的威胁,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
首先,要从源头上做好防控。比如,在水稻种植前,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导致害虫大量繁殖。据试验数据表明,连续多年连作的水稻田,害虫发生率比合理轮作的水稻田高30% - 40%。同时,选用抗虫品种也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一些具有抗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多种虫害品种的水稻,在种植过程中能有效减少虫害发生,产量可提高15% - 20%。
其次,物理防治方法在虫害防治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稻田周围安装诱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捕害虫。研究表明,一盏功率为15W的诱虫灯,每晚可诱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数千只。此外,还存在色板诱捕等方法,如黄色粘虫板对稻蓟马等有较好的诱捕效果,一张标准规格的黄板,每周可诱捕稻蓟马数百只。
再者,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的虫害防治方式。例如,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在稻田中,有很多害虫的天敌,如蜘蛛、寄生蜂等。据统计,稻田中蜘蛛的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 - 2只时,稻飞虱等害虫的发生量可减少50%左右。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天敌,可以有效地维持稻田生态平衡,减少化防治的压力。
最后,当虫害严重发生时,还需采取必要的化学防治手段。但在使用农药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水稻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手段,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将虫害损失降到最低,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水稻植株,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