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夏吟 夏吟云南人物 2024年11月14日 07:00 北京
安平生表示“知青不愿意留下的,都可以回去”的划时代意义,他做到了让云南平安无事
安平生(1917~1999),陕西西安市周至县人。
安平生出生于陕西省周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自幼便对国家的命运抱有深切的关怀。青少年时期,他在家乡广泛阅读进步书籍,从字里行间寻找着救国救民的真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震惊全国,抗日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安平生也投身于各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成为了一名热血青年。
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安平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仿佛找到了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随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了无数有志青年的向往之地。
1937年,怀揣着对革命的热忱与向往,安平生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途,成为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的一员。在那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革命理论,更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于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2年12月起,相继任中共晋绥边区河曲县三区区委书记、边区师范学校教育长,中共晋绥中央分局党校党支部书记,晋绥第八专区贸易局副局长兼西北农民银行副经理,吕梁行政公署秘书。
1946年3月起,安平生历任中共北京市郊区工委委员兼秘书长,广州市郊区工委副书记兼市郊区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省财委副主任。
1953年11月 至1955年6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华南分局委员。
1955年6月 至1956年8月 ,任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1956年8月,任广东省副省长。
1961年6月 ,安平生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书记处书记。
1968年8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生产指挥组组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常委、副书记、书记。
197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0月起,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其中,1973年6月起任广西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77年2月起,年已经60岁的安平生调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按照当时人封建社会的说法,安平生这个封疆大吏在云南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
在形势和潮流急剧变革的八年间,除了昆明军区和云南省军区两级司令员以外,安平生把所有职务都担任过一遍。他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云南省军区第一政委,昆明军区第一政委,党委书记,政协云南省第届委员会主席,云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这种情况,在云南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其他地方也不多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对西南三省的总体估计和考语是:四川紫阳高照;云南平安无事;贵州马力不足。
意思是四川的工作做得好,云南的工作是一般性的维持,贵州的工作是差距比较大。
根据评价,四川省委书记就升迁,云南省委书记就连任,贵州省委书记就免职。
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就是安平生,他的为人或者说业绩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是他做的有两件事情得到了云南人和来云南的知青的好评。
一是1978年以后他推动了知青回城。
1978年因为把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来进行管理,引起轩然大波。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来自上海,北京,四川。安平生在中央的支持下,做通了知青来源地上海、北京、四川三地工作以后,安平生发表了让知青们赞同的《15条讲话》。
其中最具实际意义,与知青密切相关的讲话内容是:“知青不愿意留下的,都可以回去”。最终开启了知青回城的渠道。
多年以后来看,这是在全国具有震撼作用的一条讲话,为全国的知青所牢记。
二是那时的云南正处于“四人帮”刚刚粉碎后的关键时期,他带头反对两个凡是,平反冤假错案。
他迅速消除“四人帮”的影响,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他领导云南省积极投身其中,反对“两个凡是”,系统纠正冤假错案,为受迫害的干部恢复名誉,推动了云南思想解放的进程。
三安平生与省委一班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后续云南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平生在云南期间,深入基层,调研民情,他深知云南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他关心民生,注重教育,为云南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在云南工作期间,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向中央写出报告,减轻农民税收负担,为恢复和加强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南昆铁路建设、金沙江航运开发、全省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等做出了贡献。
1982年,安平生在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7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9年9月,安平生逝世,终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