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尊称
佛教文化
神话故事
一、大日如来概述
大日如来,梵音名“Mahāvairocana”,又有毗卢遮那佛、毗卢杂那佛、朗巴朗增佛等别名。在中国神话体系里,它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最上根本尊佛,同时也是金、胎两部曼荼罗的主尊。作为密宗的核心象征,大日如来代表着宇宙实相的本质与规律,被尊为无上存在,主宰着密宗的信仰体系,是修行者的终极追求目标。大日如来的形象通常多结禅定印,结跏趺坐。其着装样式丰富多样,既有着上身袒露或斜披帛带、下着裙的 “菩萨装”,也有着三角翻领左衽袍服、腰间束带、足蹬鞋或靴的 “俗装”(或 “蕃式”)。



二、密宗发展与大日如来的关联
公元 7 世纪,《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的问世,为密宗构建起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纲领。其中,《大日经》将宇宙实相进行佛格化,大日如来由此成为根本佛。在吐蕃时期,吐蕃王室大力推行佛教,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寂护大师,建造桑耶寺并立下兴佛证盟碑,赤松德赞还撰写了相关赞文。在桑耶寺佛像配置方面,选择了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到了后弘初期,般若佛母与十方佛组合图像开始流行,并且常与大日如来、金刚界曼荼罗或其他瑜伽续曼荼罗图像搭配出现。例如在白居寺祖拉康内殿壁画中,就出现了四臂般若佛母 + 大日如来 + 十方佛等复杂的图像配置。



三、大日如来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大日如来在佛教文化传承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与之相关的经典、造像、绘画、仪式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佛教的教义、历史与智慧,历经代代相传,推动着佛教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大日如来的形象与教义积极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比如在藏东地区的摩崖石刻造像中,大日如来的造像风格巧妙融合了当地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景观,进一步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