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著名主持人赴瑞士安乐死,临终前笑对镜头:需要一口闷吗?

承承说故事 2024-12-01 10:50:40

谁能想到,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个83岁的老人还能笑着问出"需要一口闷吗?"这样的话。2018年6月,在瑞士一家医院里,著名主持人傅达仁用这样一个轻松的玩笑,化解了房间里凝重的气氛。

这一幕发生在他即将服下安乐死药物的时候,医生告诉他这种药物特别苦,最好一口喝完。没想到这位体育界的老前辈,即便在这种时刻,还能保持着主持人的幽默本色,逗得医护人员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300万,这是傅达仁为自己生命最后一程支付的费用。有人说这太贵了,但对已经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的傅达仁来说,这是他最后的体面。

从决定到行动,他把毕生积蓄都花在了这最后的选择上。这哪是什么冲动,分明是一个理性的生命告别仪式。

你说,谁又能狠心看着至亲至爱的人,天天在床上哀嚎、呕吐、昏睡?傅达仁的家人就在病房里,看着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主持人,像喝白开水一样,把那杯药水一饮而尽。

他们强忍着不舍,因为他们懂,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四分钟,仅仅是四分钟的时间。从药水入喉到生命停止,这个曾经活跃在台湾体育界的传奇人物,就这样安详地离开了。

没有痛苦的挣扎,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只有平静的微笑定格在了他的脸上。

"活着,就要活得有尊严。"这是傅达仁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当胰腺癌夺走了他身体的控制权,当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捍卫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尊严。

这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智慧。面对死亡,他没有选择在病床上煎熬,而是用一个幽默的问题,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从容的句号。

这个决定,让他的家人虽然悲伤,却不会看着至亲在痛苦中挣扎;让他的粉丝虽然不舍,却记住了他最后的幽默与尊严。

就这样,在异国的医院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傅达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的最后致意。

他的离开,不仅留下了关于生命质量的深刻思考,更在大众对安乐死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添加了一笔温暖而理性的注脚。

谁能想到,一场普通的胆管堵塞检查,却成了傅达仁人生的转折点。

彼时的他,刚去医院做了个简单的检查。医生说可能就是胆管堵塞,做个小手术就能解决。这让傅达仁悬着的心稍稍放松了下来,毕竟在他83岁的人生里,这种小手术根本不算什么。

可谁知,上了手术台,医生的表情突然变得凝重。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 那些潜伏的癌细胞,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已经悄悄布满了他的全身。

手术不得不紧急终止,转而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傅达仁和家人的世界都崩塌了。胰腺癌,还是晚期,还是全身转移。这哪是什么胆管堵塞啊,分明是癌症之王在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医生的建议很直接:带他回家吧,别折腾了。年纪这么大了,就算积极治疗,效果也不会太好。但一开始,家人只敢告诉他是早期,怕打击太大。

可老天爷跟他开了个更大的玩笑 - 他竟然在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检查报告。

这个消息对傅达仁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曾经那个活跃在体育界的传奇主持人,那个生命力十足的老顽童,现在却要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

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和死神赛跑。

你永远不会知道命运给你开的玩笑有多大。从以为是小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到突然要面对生命的最后旅程,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傅达仁和家人一时间都难以接受。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它不会因为你是谁就网开一面。

这个意外发现,也成了傅达仁后来做出那个重大决定的导火索。或许正是这种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为自己的生命做主的决心。

毕竟,在生命面前,有些玩笑,真的一点都不好笑。

在安宁疗护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同样的一幕:吗啡、呕吐、昏睡,再是吗啡、呕吐、昏睡。这位曾经在台湾体育界叱咤风云的傅达仁,现在却只能靠药物来熬过每一天。

是啊,谁能想到,连吗啡这种止痛利器,到最后也变得不顶用了。医生说,这是年龄的原因,药物一进去就会引起剧烈的呕吐反应。

那些原本用来缓解痛苦的药物,反倒成了新的折磨。

家里人一开始死活不同意他去瑞士。谁不想多留住至亲几天呢?可是看着傅达仁每天痛苦的模样,那个曾经意气风发、要强好胜的主持人,现在却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哀嚎。

这画面,真的让人心碎。

"我还有意识的时候,想去荷兰。"傅达仁的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家人心上。他们都懂,这个决定背后有多少无奈。

那个总是光鲜亮丽、活力四射的主持人,现在连最基本的生活质量都保证不了。

护士每天按时给他打针,可药效越来越短,痛苦却越来越长。医生也无奈地摇头:药物对他已经没什么作用了。眼看着亲人每天这样煎熬,家人的态度开始松动。

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你说,这哪里是什么解药啊?分明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从坚决反对到默默支持,傅达仁的家人走过了一段多么艰难的心路历程。

但他们都明白,有时候,最大的爱,不是硬留,而是成全。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在一天又一天的煎熬里,傅达仁和家人都慢慢接受了那个看似残酷,却又充满温情的决定 - 带他去寻找最后的解脱。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世上最残忍的,不是离别,而是眼睁睁看着至亲在痛苦中挣扎。

在傅达仁的人生故事里,有一个女人值得特别提起,那就是他的二婚妻子郑王玨。当年他们的结合,可没少被外界唱衰。

都说二婚男女,不过是在寻求一个心灵的慰藉罢了。

可谁能想到,正是这个被外界不看好的选择,却让傅达仁找到了最懂他的人。在郑王玨眼里,傅达仁永远是那个光芒四射的主持人,那种充满崇拜的眼神,让这个男人找回了被前妻打压已久的自信。

不是pua,不是苛责,而是纯粹的欣赏和支持。

你问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对一个男人来说,被另一半真心崇拜,这比什么都重要。这让傅达仁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对的人。

两个人相濡以沫,把最好的都给了对方。

当傅达仁决定去瑞士的那天,郑王玨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她心里太清楚了,这一去,丈夫就再也回不来了。可她能怎么办?每天看着最爱的人在病床上痛苦挣扎,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比死亡更让人绝望。

"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临行前,傅达仁这样对妻子说。这话里有太多不舍,却也包含着最深的爱意。

而郑王玨,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丈夫的爱 - 她选择支持,选择理解,选择放手。

孝顺的儿女们也都陪在身边。他们看着这对相爱的夫妻,明白有些话再也说不出口。劝住了,让父亲继续忍受痛苦;放手吧,又怎么舍得?爱,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

最后的日子里,全家人相处的每一刻都变得格外珍贵。郑王玨把这些时光都默默记在心里:丈夫吃药时的样子,午后晒太阳的温暖,还有那些短暂的、清醒的对话。

这就是爱情吧,不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而是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刻,选择成全对方。有时候,最深的爱,不是紧紧相拥,而是勇敢放手。

郑王玨做到了,她用最深情的方式,完成了对丈夫的最后一次守护。

说起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傅达仁并不是个例。就在台湾,还有一位艺人汪建民,他的经历同样令人深思。

这位艺人的故事,简直像是个讽刺:前一天体检还好好的,转眼就被告知患上了肺腺癌晚期。你说这人生无常,来得还真够突然的。

65次,整整65次电疗。知道什么叫煎熬吗?就是一次次躺在冰冷的治疗床上,承受着放射线的折磨。汪建民把自己早年辛苦赚的钱,几乎都贡献给了医院。

可病情不仅没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我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汪建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脾气暴躁,性情大变,甚至萌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这话听着心酸,但比起傅达仁遭遇的胰腺癌,或许还算是幸运的。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生命质量"这个话题。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意义,不是所有的放弃都是懦弱。傅达仁用自己的选择,为这个社会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思考:生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它的质量。

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傅达仁和汪建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命做主,选择自己认为最有尊严的方式,来完成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不是什么煽情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人生。它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最大的慈悲,不是一味地延续,而是学会用理解和尊重,来看待每个人的选择。

0 阅读:30
承承说故事

承承说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