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1日,国民政府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与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31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进入北平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傅作义从1911年开始投身革命,到1947年12月,就任华北“剿总”的总司令一职。
不仅手握重权,手下还有50万重兵,就连蒋介石也要忌惮几分。
那他为何会同意解放北平的?
这一切要从一个关键人物说起,此人便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
加入共产党,促成北平解放和谈傅冬菊于1924年出生,彼时国家动乱,日本帝国主义猖獗,为了保家卫国,傅作义常年都在战场上奔走,鲜少陪在家人的左右。
因此,父女两人的见面次数并不多。
傅冬菊对父亲的印象大多都来自家人的只字片语,从这些碎片信息中,傅冬菊了解到父亲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军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傅作义的影响之下,傅冬菊自小便将他视为自己的榜样,希望未来她也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1941年,日军猖狂,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已沦陷,弥漫了硝烟和战火。
为了躲避战火,傅冬菊和家人来到了重庆,等安顿好之后,她便进入了重庆南开中学读书。
在读书期间,傅冬菊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傅冬菊的思想得到了洗涤,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越多,她的信念也变得更深,她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人民。
1945年,傅冬菊投身到民青运动中,与众多学生和职工一起宣扬先进思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运动爆发后,国民党很快便派人镇压了,部分学生还因此被抓了起来,傅冬菊因为是傅作义的女儿,国民党军官不敢得罪傅作义,便没有为难傅冬菊。
1946年夏天,傅冬菊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天津大公报社工作。
鉴于傅冬菊长期以来的表现,1947年11月15日,傅冬菊加入了共产党,顺利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而国民党高官子女这个身份用起来是十分便利的。
在1946年到1948年期间,傅冬菊就曾多次利用身份之便,为数名共产党员提供了华北“剿总”的便信笺。
当时国民党在华北的相关城市都设置了重要关卡,并派军队把守,想要进出实属不易,稍不注意,便会暴露身份。
而这些便信笺就像一张绿卡一样,把守的军官在看过之后,便会放行,不会过多审问,如此一来,共产党人的行动就容易了很多。
在1948年9月,傅冬菊又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
上级要求傅冬菊以照顾父亲的名义留在傅作义的身边,为共产党获取一些关键信息。
出于傅冬菊身份的考虑,上级只要求她传递傅作义思想动向方面的信息,并不要求她窃取重要机密。
接下任务之后,傅冬菊便留在了父亲傅作义的身边,每天都将傅作义的情绪、思想的变化记录下来,然后传递给组织。
原来自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解放全国已然成为了必然结局。
但无论结果的好坏,只要爆发战争,必然会民不聊生,人民们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所以和平解放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结果。
因此在1948年,我党下达了一项重要指令:
“尽力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但想要傅作义同意并不容易,所以这个重任便落在了傅冬菊的身上。
傅冬菊是傅作义的女儿,感情深厚,两人能够说些交心的话,由她出面说服,说不定能够改变傅作义的态度。
1948年11月2日,傅冬菊用一场巧妙的对话,试探出了傅作义对共产党的态度。
傅冬菊对傅作义说道,一位同学称赞傅作义是抗日英雄,与共产党和谈,和平解放北平的可能性非常大。
傅作义听后面色一惊,担心傅冬菊被伪装成共产党的特务给欺骗了,直到傅作义得知这名同学是毛主席派出的时候,他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对于“和谈”这件事,傅作义并没有同意,但也没有明确表示拒绝。
这让傅冬菊看到了希望,也看出了傅作义的顾虑,所以给了傅作义很多时间去思考。
在这之后,傅冬菊又多次试探傅作义的想法,并尝试说服傅作义同意“和谈”。
经过十几日的努力,11月17日,傅作义终于做出了决定,托付傅冬菊向毛主席传递了“请求和谈的讯号”。
解放北平事关重大,无论是傅作义一方,还是共产党一方都有各自的顾虑,双方前前后后,一共和谈了三次才最终达成了共识。
最终在1949年1月21日,双方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31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进入北平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和谈”能够顺利进行,傅冬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受到了上级的赞扬。
原本凭借她在和平解放北平中所做出的的贡献,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待遇的,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傅冬菊却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那为何傅冬菊会如此选择?她最后结局如何呢?
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新中国成立之后,傅作义受到了上级的重用和关照,并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水利部部长等职位,在我国水利事业上发光发热。
而与他相比,他的女儿傅冬菊似乎就要平淡很多了。
在北平和平解放中,傅冬菊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连毛主席也出言夸赞过她。
但在北平宣布和平解放之后,傅冬菊就选择离开北平,转而来到天津《进步日报》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报刊编辑。
工作中的傅冬菊依然勤勤恳恳,没有一点架子,不了解的人,根本看不出她曾经是一位名门大小姐。
傅冬菊不贪图安逸生活,1949年,她加入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跟随大部队一起南下。
在云南工作的这段时间,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创办了《云南日报》。
在《云南日报》工作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傅冬菊于1951年3月,被调到人民日报工作。
在1982年的时候,她又被调到新华社的香港分部工作,她凭借自身的努力,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编辑,升为了人人尊敬的副主任。
傅冬菊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直到1995年,她71岁了,她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自己的岗位。
傅冬菊的工作顺利,在感情方面也羡煞旁人。
她的丈夫叫周毅之,两人都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爱好,还曾一起参加过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两人还都成为了新闻社的工作者。
在长时间的陪伴中,两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体。
1952年,傅冬菊和周毅之结为了夫妻,两人琴瑟和鸣,共同养育了三个儿女,十分幸福。
在三个孩子的教育上,傅冬菊言传身教,将孩子们培养得十分优秀,三个孩子举止谈吐得体,成绩优异,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傅冬菊的晚年生活十分简单,平日里很少出门,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看看书,照顾一下家里的花花草草,除此之外,她参与次数最多的便是公益了。
她经常将自己的积蓄,捐赠给希望小学,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有学可上,山西省临猗县的“作义中学”便是傅冬菊捐款建造而成的。
傅冬菊在家中休养期间,时常有后辈登门看望她,在闲谈时,经常会提及她潜伏在父亲傅作义身边的故事。
其中最令人好奇的,便是“傅冬菊是如何做到让傅作义改变想法的”?
英雄不朽,精神永留存知父莫若女,傅冬菊作为傅作义的女儿,与他朝夕相处多日,自然了解傅作义的顾虑和思量。
在傅冬菊潜伏在傅作义的身边之前,她便和父亲发生了一场争执。
傅冬菊言辞犀利的指出,傅作义在不认同蒋介石的一系列决策情况下,依然积极执行,让人们们饱受折磨。
而傅冬菊的这番话和态度,让傅作义很是生气,他语气愤怒的指出,傅冬菊不理解他的苦衷,很多时候都是逼不得已。
两人争吵一番,最后不欢而散之。
这场争执虽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结果,但傅冬菊的一番话,让傅作义和蒋介石的关系更加激化,也为之后傅作义同意“和谈”埋下了伏笔。
1948年,傅冬菊领命潜伏在傅作义的身边,时不时的向父亲灌输一些先进思想,让傅作义的想法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细微的改变。
而在平津战役初期,国民党破获了共产党在北平市委的电台,获取到了共产党很多机密信息。
国民党也因此俘虏数十名共产党人。
为了救下这些共产党人,傅冬菊为傅作义反复做了多次思想工作,在女儿的影响之下,傅作义内心也出现了动摇,没有将这些共产党人怎么样。
1948年11月,傅作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愿意与共产党就和平解放北平事宜进行和谈。
第一次和谈,双方都抱着试探的心理,所以各自都有所保留。
而在这次和谈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傅作义气急败坏,若不是有人在一旁调节,和谈或许会再次失败。
1948年12月14日,解放军包围北平后,25日,共产党发布了一张战犯名单,傅作义的名字便在其中。
傅作义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有些生气,办公桌面的物品全部都被他挥到了地上。
随着刘厚同先生的劝解,冷静下来的傅作义也认清了局势。
而傅冬菊也在第一时间将傅作义的反应传达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后,便在1949年1月1日写了一个电报给傅作义,表示了为何宣布的战犯中也有他的名字。
而毛主席的电报一下子解除了傅作义在思想上的疑虑,这封电报也在后来被称为“元旦六条”。
这也使得傅作义在接下来的和谈中愿意拿出自己的诚心了,最终双方和谈融洽,北平和平解放事宜很快得到解决。
结语傅冬菊的三个孩子长大后,选择在美国定居,也曾邀请傅冬菊留在美国。
傅冬菊虽然舍不得孩子,但她一再表示中国才是她的根,所以回绝了三个孩子的邀请,回到了中国,在北京度过了余下时光。
2007年7月2日,傅冬菊在北京逝世,虽然已经“落叶归根”,但她的离开并不意味着消失,她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她离去之后,后人继承了她的意志,将《云南日报》发展的越来越好。
2019年3月21日,《云南日报》还被授予了“全国党媒优秀扶贫报道”这项荣誉。
2021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故事在电视剧《大决战》也得到了诠释,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能够看到傅冬菊为共产党做出的伟大贡献。
傅冬菊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义无反顾的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相信在未来,国内也会出现许多和她一样伟大和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