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建国,记得那是1984年的寒冬,我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家里顿时少了根顶梁柱。那年,我父亲四十五岁,我十五岁,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她比我小三岁,随着母亲的离开,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
那时我读初三,妹妹初一,我们都选择的住校,每周就盼着回家那两天。以前母亲在的时候,一到家中,就能闻见家里飘满了食物的香味,母亲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总是留给我们。返校前,还会给我们装满咸菜、萝卜干,有时候还有咸鱼,淋上点香油,那味道,能香一个星期。
可母亲走了以后,家里冷清得让人难受。父亲忙着地里的活,经常不在家,就算在家,他也不大会照顾我们兄妹。厨房里冷冰冰的,什么都没有。我和妹妹只能自己做饭,洗衣,心里开始想念母亲的日子,那感觉真是说不出来的难受。
我那时候心里乱得很,书也读不进去,初中一毕业就没再念了,回家帮父亲干农活,想让妹妹多读点书,有个好出路。我做了一年农活,妹妹上初二了,成绩还不错,我和父亲都盼着她能有一个好前程。
有一天周末,妹妹回家,我特意炒了两个菜,想让她吃好点。饭桌上,父亲吞吞吐吐地说了件事,有个赵婶给他介绍了个对象,三十九岁,带着个六岁的娃。他俩挺合得来,想一起过日子,把孩子也接过来。我一听就急了,心想我们都这么大了,父亲咋还想着找外人进门,还带个孩子。
可妹妹比我懂事,她说父亲一个人不容易,有个人照顾他,我们也放心。父亲这时也说了,家里有个女人,才像一个家。看他们那样,我也就没再反对。没多久,吕阿姨和她儿子范明就搬进了我家。我虽然心里别扭,但也没表现出来,毕竟要给父亲面子。我叫她吕阿姨,叫范明弟弟,结果范明倒是挺亲热,一口一个哥,一口一个姐。
后来日子久了,我也慢慢接受了他们。每次去镇上,都会给范明带点吃的,过年还给他买新衣服。看着他高兴,我也挺开心的。妹妹更是早就改口叫母亲了,和范明玩得跟亲姐弟似的。
看到我们这样,吕阿姨也越发尽心尽力地照顾这个家。她里里外外一把手,家里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范明上学后,我也长大了,去学了木匠的手艺,现在也能靠这个养家糊口了。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我和父亲携手建起了一座红砖瓦房,它成了我们新生活的起点。在我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我迎娶了心爱的妻子,并迎来了我们爱情的结晶。为了各自的生活,我们与父亲进行了分家,但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却从未因此淡去。
妹妹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踏上了教师岗位,在镇上的小学教书育人。她的生活如同她的人一般,平稳而幸福,后来妹妹与她同事结为连理,进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而范明,那个曾经稚嫩的小男孩,也已步入高中,成长为了一名有担当的少年。
尽管我们各自成家立业,但每当佳节来临,几家人依旧会团聚一堂,无论是耕种时节的相互扶持,还是平日里的点滴关怀,都让我们这个小家庭与父亲、吕阿姨之间充满了温暖与默契。吕阿姨更是对我女儿疼爱有加,如同亲孙女一般。范明对我女儿的喜爱也溢于言表,他的笑容总能驱散女儿心中的阴霾。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1999年的夏天,父亲因病骤然离世,留下了我们无尽的哀伤与思念。他临终前的嘱托,我铭记于心,承诺决定不会辜负他对吕阿姨和范明的关怀。然而,悲伤似乎并未就此止步,次年吕阿姨也因病离世,让这个家再次笼罩在阴影之中。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终于喊出了那声迟到的“妈”,给了她一丝慰藉。
范明,这个历经坎坷的少年,在继母离世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选择放弃学业,踏上外出打工的道路。
在一天周末,范明偷偷把老屋的钥匙放在桌上,并在一旁放上了一张小纸条,大致意思是他准备背上行囊离去打工。中午当我忙完手上的活计回到家中,居然没有看见范明的身影,这时那把钥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见钥匙旁还有一张小纸条。当我看完其中内容后。猛地反应过来,急忙骑车赶往车站,心中希望那班车没有远去。
当我来到车站,看见正准备上车的范明,急忙拉住了他。紧紧握住他的手,坚决地说:“范明,你那纸条说的什么话?这里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亲哥哥!你还年轻,怎么能放弃学业去打工呢?听哥哥的,把心思放回学习上,毕业考个好大学,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家里有你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你饿着。”
范明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终于忍不住滑落脸庞。我温柔地为他拭去泪水,自己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那一刻,我们之间的情感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在我的坚持和鼓励下,范明重新振作起来,回到了学校。他比以往更加刻苦学习,最终不负众望,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那些年,我尽我所能支持范明的学业,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我都毫不吝啬地给予。我只希望他能够专心学习,不要为生活琐事分心。范明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他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美好的未来。
大学毕业后,范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在外地安家落户,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看着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
每年,范明都会抽空回老家看望我和妹妹,每次都会带来一些礼物和心意。但我总是婉拒他的好意,告诉他家里什么都不缺,让他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对我来说,看到他回来,就是最大的幸福。
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们这个家庭与范明之间的联系不仅没有因为距离而淡化,反而更加紧密了。每当节假日,范明总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老家。
我们大家庭便又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院子。范明的妻子也是个温柔贤惠的人,她懂得感恩,经常与我们分享她在外工作生活的点滴,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有时候,我会坐在院子里,看着孙子孙女们嬉戏打闹,心中充满了感慨。回想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再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和相互扶持。
更让我骄傲的是,范明在工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常常说:“是哥哥和姐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现在我有能力了,哥哥姐姐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
听到这些话,我倍感欣慰。我知道,范明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