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明,传统山水画实力派画家。1984年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90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届展获得铜牌奖, 1999年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和全国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展,2000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5年作品入选第十届美术作品展览,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陈安明,从2009年至今,先后10余年在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凤凰岭书院等机构研修学习师从龙瑞,得到龙瑞、王鲁湘、程大利、姜宝林、张立辰、许钦松、刘曦林、霍春阳、曹建华、张桐瑀、韩国栋等国画家、美术理论家、文化学者的指导,遵循龙瑞先生"正本清源,帖近文脉"的理论,研习宋元、明清山水画经典,师古人、师造化,不断精进。从陈安明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山水画传统笔墨、开合、气韵等等语境的亲切,也可以看到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艺术审美的高度,也感受到笔墨相融、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的灵性。
近年来,陈安明先后在北京荣宝斋、珍宝艺术馆、山水艺术馆举办个展,他的画是北京琉璃厂的硬通艺术品。在广东、江苏、陕西、新疆等地举办“浑厚华滋”全国巡回展,每一场巡回展览,还邀请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的专家学者,举办陈安明山水画研讨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得到了广泛好评。
1、春来江水57×57
试述龙瑞先生“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画学思想
陈安明先生在2009至2015年,分别在中国国家画院和北京凤凰岭书院龙瑞工作室,师从龙瑞先生学习山水画。龙瑞先生在创作实践和教学中,长期关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本体方向和笔墨探究,注重山水画表现语汇的升华与提升,运用笔墨语言从根本上认识中国画的本意,解决中国画当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通过学习和理解龙瑞先生提出“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中国画学主张,从中可认清笔墨对中国画的重要性,指导我们深入传统,继而推陈出新,其意义重大。
2、秋江归棹50×50
“正本清源”,涤除横向与纵向对笔墨的遮蔽。
“笔墨是中国画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的集中体现,正如黄宾虹所言:“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明慧之人,得其偏纰,已可称尊作佛。”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观念与笔墨实践应该是贯穿中国画家平生绘画艺术始终的主题。笔墨是构成其内在表现语汇的要素,是画面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作品的有机细胞。中国山水画,通过“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形成了一整套从图式到法式的笔墨规范。笔墨法式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画艺术形态的成熟,也为画家们自由运用绘画语汇提供了方便,中国画也随之进入了探讨笔墨语汇自身如何应用的阶段,而不再是如何改变笔墨。就像中国汉字成熟后就进入了如何运用汉字阶段,而不再是发明汉字。但是,我们在认识中国画本体规律时,要厘清纵向绘画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偏差,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住笔墨要旨,正本清源,涤除横向与纵向对笔墨的种种遮蔽,使中国画回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3、长复江春57×57
“正本清源”就是要寻找到中国画的笔墨根柢。
中国画笔墨是从自然中化育出的人文载体,是笔法和画法的外化。它的形态是确定的,各种画法、皴法就是在这确定的形态上确立的。由于中国画笔墨是从自然中以文化成的,因而它里面也就有了自然与人文的文化信息,并且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然美,成了画面形象、章法之外的审美元素。所谓“正本清源”就是要寻找到中国画的笔墨根柢,然后再生发出去,用艺术语汇去创造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笔墨不仅仅是个绘画媒介,它也包涵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画家文心所系的文化符号。有了它,中国画作品便生机无限,便可“远观近看”;没有了它,中国画作品便成了抽去灵魂的“行尸走肉”。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画笔墨并不仅仅是描绘物形、塑造空间的手段,我们还要在画面中给它以独立的生存空间,中国画重散点透视、重视平面性,也给笔墨的绝好发挥留有了很大余地。实际上,中国画从工具材料到手法要求,从观念认识到实践操作,都是围绕笔墨而展开的,是为笔墨的有效实现而作的文化,只有在具有精纯的笔墨前提下,所谓现实性与写实性才具有艺术上
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国画家,我们要清楚中国笔墨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抽空了“意味”的形式花样。此种“意味”十分重要,它是构成中国画笔墨韵味的重要环节。中国画围绕笔墨这个因子,会生化出和绘画相关的其它构成因素,从用笔的抑扬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到笔墨的黑白、虚实、疏密,再到画面意境与境界的营造,变化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微妙,最终幻化出一幅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美丽图画。当代中国画的“正本清源”,就是从认识中国画笔墨要义着眼,从中国画本体着手,梳理出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一般规律,寻找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可能,创作出不愧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4、秋日胜春潮66×33
“正本清源”“贴近文脉” 构成了以笔墨为核心的两翼。
中国画虽然需要手法与技术的内在支撑,以人为的艺术手段去完成画面,但它又不仅仅止于“技”的层面,而是“提技进道,以道御艺”的互济产物,是人为手段与人文认识的完美统一。从“道”的层面来认识中国画,不仅可以造就画家本人的人文心性,也可帮助画家增长调动笔墨的能力。这就需要画家不仅要有功夫上的炼就,更要有对传统文化、传统文脉的理解与梳理,用文化去蒙养自我,以画家个人品格的提升为基础,提高画家作品的艺术品格。不重视文化对画家的造就是当代画坛的通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中国画笔墨的重新认识,因而,梳理传统文脉、贴近文脉就成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正本清源”是从当代中国画笔墨性方面由下向上追溯源头,那么“贴近文脉”就是从中国画的文化性方面由上向下疏通源流,这也构成了以笔墨为核心的两翼,以便确保中国画当代发展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
5、东望蓬来68×68
“立足传统、多出人才、多出精品”
由于中国画的现代性品评尺度已渐被西方绘画的现代性所替代,因而,们很少关注发自民族绘画内源的现代笔墨转换,这也许是我们不重视笔墨语汇的缘由之一。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时代的进步终将抖落历史对中国画表现语言的“遮蔽”,让我们认清笔墨对中国画的重要性。就当今中国画坛而言,探索民族文化源头、梳理传统文脉、寻找中国画形而上文化精神已是当务之急。因为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御艺的艺术特性,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撑,退化成了一般性绘画材料,这对包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而言是致命的。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有许多画家、学者开始从传统内源、笔墨语汇中探究中国画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传统经典的重新阐释和利用,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我创新的动力,转化为建设中国画当代形态的能力,这和“立足传统、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时代召唤是不谋而合的,中国画发展的希望也就在于此。”(文/志实)
6、怪石参绘68×68
【陈安明山水画艺韵阁书画院作品展】
7、岩扉无锁昼长开68×68
8、风吹古木晴天雨135×67
9、嘉木繁阴136×69
10、金风万簌96×40
11、清露96×40
12、秋声136×69
13、松裹云深夏亦寒135×67
14、夏山雨滴96×40
15、远岫96×40
16、四条屏
春融只待乾坤醉135×67
长夏村越风日清135×67
山叶红于二月花135×67
天高日幕寒山远135×67
17、四条屏
春到人间68×67
夏山雨霁68×67
秋林远黛68×67
冬晴远岫68×67
18、四条屏
春晚绿野秀 136×33
香中夏景长 136×33
秋山绿萝月 136×33
风静月华新 136×33
19、夏日山居(手卷135×34)
20、清净当深处248×124
21、水云乡247×124
陈安明,又名安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艺韵阁书画院院长,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山水人文艺术中心主任。作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览,多幅山水画作品被中央直属机关重要机构收藏,作品入编《当代美术全集》第二卷,出版有《陈安明美术作品集》《贵有古意·山水画作品集》《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陈安明卷》等个人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