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上海苏河湾慎余里-见证一线城市的再生与复苏

创造庭院 2024-04-26 02:23:11

2008年,上海苏州河沿岸的整体规划设计正式启动,将东部苏河湾的北岸赋予了新的生命——城市公园与休闲地标的定位。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上海对于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坚定决心。经过十五年的精心打造,这片区域已经蜕变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现代活力的新地标,以上海总商会旧址、OCAT艺术馆、UCCA Edge、四行仓库等为核心的文化地标熠熠生辉。

2022年,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项目正式落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都市生活形态和城市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是对上海苏州河沿岸整体规划的完美诠释,更是对上海城市文化脉络的深刻传承与发扬。

在这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慎余里作为一处具有历史底蕴的石库门建筑群,经历了从拆除到重建的波折,最终焕发出新的生机。1880年代,第一代慎余里出现在闸北苏州河沿岸,然而因其木质结构存在消防和卫生防疫等隐患,最终被迫拆除。然而,历史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歇。1931年,通和洋行在原址上重新设计了新式石库门里弄,并沿用了“慎餘里”这一名称。尽管通和洋行以古典主义风格著称,但在ARTDECO盛行的1930年代,设计师们依然顺应潮流,使得慎余里主弄南北两端过街楼呈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

在慎余里的修复更新过程中,面临着如何面对文物复原的重要议题。如何让慎余里在历史的土壤上重新找到面向未来的方式,成为我们思考的核心。幸运的是,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慎余里的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复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深入诠释遗产价值的多样性,让营造技艺成为遗产保护行为的一部分。

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关于慎余里历史的珍贵线索。老青砖上印刻的“陈和茂出品”字迹,让我们看到了近代吴江向上海供应大量砖瓦的情景。老水刷石饰面由白色和黑色半透明的石英石颗粒组成,三层抹灰分层砌筑成型,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堂屋的九色水泥花砖地坪背后印有K.H.的标记,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采集,为今天修复地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建造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将清水青砖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相融合的挑战。老砖已经不再是承重结构,而是作为装饰结构存在。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老砖的砌筑方式和模数,通过排砖推演还原清水砖墙的拼砌样式。同时,还在混凝土结构外侧采用老砖切片及连接件来实现外观风貌的统一,用最小外饰面尺寸解决历史风貌与新结构的交接问题,力求达到与原始风貌一样的状态。

慎余里历史总图中记载的尺度远超当时规范的标准和卫生防疫的要求,但面对现行消防规范,建筑间距不足成为了一个难题。为了避免防火门窗、防火卷帘对风貌的影响,选择了窗喷水幕的技术来进行防火隔断。通过精心计算水幕角度和数量,将水幕喷头与装饰挑檐相结合,既满足了消防规范要求,又实现了对历史建筑风貌的最小干预。

慎余里的修复更新不仅为这片区域带来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更为未来其他风貌建筑的复原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示范效果。作为文化遗产,慎余里为地下商业和峡谷景观提供了充沛的设计灵感,并与之形成互动,共同演绎苏河湾的故事。沿街商铺的玻璃盒子设计成为了进入峡谷商业的地上入口,引导人们进入地下空间;丰富的景观场景为慎余里提供了多重体验角度,动感天桥成为了观摩慎余里的最佳视角。

慎余里从1870年到现在,一共经过了三代迭代,每一次的经历都代表了每个时代的印记。如今的慎余里建筑群作为一处石库门记忆传承的文化地标,汇集了记忆的传承、历史的切片与营造的记忆,成为全社会对上海历史文化遗产认知的一次新的集合。它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

慎余里的成功修复与更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之,上海苏河湾的慎余里建筑群作为一处集历史、文化与现代于一体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新的风景线,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案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项目涌现,共同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文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0 阅读:0

创造庭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