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古装剧的“婚礼”与古代的婚俗有着区别?又经历了何种演变

和安说娱乐 2024-08-04 12:00:35

文|编辑:日斤

中式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婚礼,是指 1840 年以前的旧婚俗文化下的婚礼仪式,主要以汉族婚礼为主,少量涉及少数民族婚礼,比如蒙古族婚礼和满族婚礼。

随着《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四大名著文学作品的广泛影视化。

到近年来《甄嬛传》《步步惊心》《香蜜沉沉烬如霜》《风起洛阳》《三生三世》系列等当代视听影视艺术作品的热播,国产古装剧多年来持续受到观众的追捧和热议。

那么国产古装剧中的“婚礼”与民俗学意义上的婚俗之间是一致的吗?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婚俗到国产古装剧中的“婚礼”

婚俗,有关婚姻的习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

婚姻是维持人类自我繁殖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最基础的组织行为。习俗是思想和行动的固定方式,可以看作风俗的固定形态。

从民俗学角度来研究婚俗,主要强调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婚俗形成的历史、过程、现象,以及在该过程中出现消失或增加的内容的因由。

在特定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精神信仰下形成的具有时代特性的婚恋观与家庭观。

当下的婚礼从属于婚俗文化,是各国婚俗文化的代表性仪式。

以汉族婚礼为例,它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民族婚礼文化内容的注入,加上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融,才形成了我们当下所遵从的婚礼仪程与内容。

在古代,婚姻更多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兴替问题,即所谓“上以事宗庙”“下以立后嗣”。

古代的继承,强调的是权力继受,西周宗法制形成的继承制就和婚姻制度相关,因为只有正妻之子,才能被称为是嫡子。

婚礼,随聘娶婚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很长的历史。随著一夫一妻制度的逐步加强,结婚的形式也日趋复杂。

而相对于宫廷,民间婚礼文化讲求“朱子婚礼”。民间的婚礼流程是在沿用宫廷“三书六礼”的基础上。

因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唯心主义思想家朱子,在与传统“六礼”对比后,增添了更符合百姓的细节礼仪流程,而在古代民间广为流传。

数千年来,我们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婚礼习俗文化。

中国婚礼流程变迁,从西周的初步形成,到汉式婚礼的端庄典雅,到唐朝婚礼的富丽璀璨,再到明清时期的喜庆热闹。

到民国与现代西式婚礼的糅合,再到如今传统复古婚礼的兴起……其形制先起于胚胎,初具规模,继而成长,转增繁缛,每个时代都赋予婚礼习俗文化新的特色与历史内涵。

而在西式婚礼中,则比较看重婚姻的合法性,尤其是双方的意愿和婚后彼此的情感责任。西式婚礼仪式,多是在教父或者神父的主持下完成。

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宗教的体现程度截然不同,是非常明显的一个表现。中国传统婚礼的举行地点,一般都是在男方家里,男女双方身着大红色嫁衣。

由于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周代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传统婚礼仪式逐步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生改变。

后来各朝代逐渐开始出现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鲜活婚礼场景和仪式细节性内容。

如宋代考察亲迎之礼就较前朝增加了好多内容:催妆、撒帐、铺房、牵巾、鼓乐引导花轿等,增添了婚礼过程中的娱乐性。

今天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性细节,实质上均为古代婚礼仪式的遗留转化。

如今为新人“撒彩屑”,即来自古代花轿临行时,众人的撒谷豆、草节的“打煞”:“求吉祥”则来自古代的“避邪”。

后世对这种繁文缛节,采取“删繁就简”,缩减为当下的“结婚请束”。而像走红毡的“传袋”“跨大盆”“越马鞍”等,已退出当代人的视线。

通过对古今中外婚俗的对比,可见不论中外,各个国家及民族的婚姻礼仪流程往往遵从古代历史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固定的民俗婚礼仪式,如中国的“下彩礼”“坐花轿”“拜堂”“大红喜字”,“宴宾”乃至“闹房”,至今仍在城市婚礼中延续保留。

这些礼仪规范,在婚俗流变中仍保有其民族文化属性,构成了礼俗社会几千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中而生生不息。

古装剧婚礼追求“艺术真实”

婚俗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

随着王朝更替,生产发展、风俗传承的不断深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婚俗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中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演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繁衍祈子。中国古代的性文化,就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性观念、性风俗习惯、性知识、性道德,及相关社会制度等。

在中国传统性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婚俗的主要目标是:新婚夫妇能有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以延续家族血脉。

喜庆吉祥。

结婚是佳人成双的时刻,“囍”字便成为对有情人成双成对、百年好合的至高祈福。因此,婚礼也是节庆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传统婚姻体系中,结婚代表着两个人的爱情修成正果,而这对情侣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融合在一起,一起走完他们的一生。

所以,结婚仪式中的夫妻“对拜”“对饮”“结发”等仪式环节,都寄托了中国人渴求圆满的心理。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从单一到多样、从刻板到灵活至今仍然活跃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古装剧,作为大众化的电视剧艺术形式中的一个种类,从它的起源、服化道造型发展和视听演变的过程,就命中注定与民俗文化有了深深的关联。

尤其婚俗文化,自然成为古装戏里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展示内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古装剧成为传播民俗文化的载体,而婚礼习俗,已经成为当代国产古装(爱情)剧的必备内容。

与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关注真实的传统婚礼习俗文化不同,现代观众受到大众传媒的传播影响,接受到的更多的是已经被艺术“虚构”的传统婚礼习俗文化。

国产古装剧中的婚礼场面,也引发现代年轻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继承发展。

当下的古装剧生产可谓横跨中国千年历史,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中国均有相对应的国产古装剧作品。

在这些以不同历史朝代为剧情背景的古装剧中,主人公们总会举行他们的婚礼。

如图从上到下自左向右,《芈月传》芈姝出嫁,是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婚礼;《汉武大帝》平阳出嫁卫青,是汉朝婚礼;

《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子杨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礼;《王朝的女·杨贵妃》《武媚娘传奇》为观众呈现的是唐朝的婚礼;

《鹤唳华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是宋朝婚礼;《大明风华》中皇长孙的婚礼呈现的是明代制式。《还珠格格》大结局中主人公的婚礼为清朝款式。

封建王朝崩塌后,进入民国时期,《橘子红了》和《那时花开月正圆》中的婚礼,开始融入西方元素,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婚礼习俗流程,抒写的是古装剧永恒的主题--爱情。

国产古装剧“婚礼”的审美特征

作为普通民众,国产古装剧对这一社会阶层婚礼的呈现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虽然已经区别于统治阶级,但普通民众内部也有所划分,“士农工商”中,“士”作为古代的官员,在国产古装剧中他们的婚礼造型及场景是最为繁华与色彩鲜艳的。

虽然比不上统治阶级的奢靡与盛大,但官员阶级的婚礼在古装剧中也是人员众多,排场十足。

至于“农工商”这三种民众身份,在国产古装剧中,“商”人阶层因为其经济方面的富足,所以其婚礼造型和场景规模大部分只在统治阶级和“士”阶层以下,属于第三等的规模。

最后剩下的“农”和“工”阶层,在国产古装剧中其婚礼造型和场景往往比较简单,通常是一笔带过。

究其原因,大概是国产古装剧中本身以“农”“工”阶层作为电视剧主人公的作品就比较少,早期国产古装剧中的“武侠”中还能看见普通人物作为主人公。

近年来的国产古装剧影视作品中,主人公是普通人阶层的几乎没有。

这也导致,观众对于古代人的婚礼认知,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和大富大贵人家的盛大婚礼,国产古装剧中如果有对普通人物婚礼的描写,那一定是剧情原因必须要有这段婚礼。

通过普通人物在剧中的婚礼,来表现其情感的真挚,在突破权贵阻碍下他们的爱情通过这场婚礼得以圆满。

此外,在古代,作为最低等级的奴仆,一般是没有婚礼的。而古装剧中奴仆的婚配,也往往来自于统治阶级的恩赐。

不论是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还是以影视剧为代表的影视艺术,只要有想象性叙述必然带有虚构成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叙事即虚构。任何艺术叙事,更强调的是艺术真实,而非历史真实。

而观众,因为能从虚构中感受真实,以至于成功的“虚构”将其带入剧情境界。艺术创作,可以放弃一定的物理真实,但逻辑上必须符合真实。

区别于历史真实的婚礼习俗,它只是视听手段下的“影视艺术婚礼”。

1 阅读:2

和安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