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加利亚乡间的广阔农田上,一架装载60升杀菌剂的农业无人机缓缓升空。它依靠预先录入的三维地图,自动避开高压电线和灌溉水塔,在距离作物冠层恒定高度上匀速飞行,精准喷洒药剂。地面上的无人机飞手操控着平板电脑,实时监控喷洒数据,只需轻点屏幕,就能调整飞行速度、喷洒参数,或指令无人机返航补给。
这一幕不是科技展览,而是中国极飞科技与保加利亚农业科技企业NIK Electronics LTD(以下简称“NIK”)合作带来的现实成果。
NIK成立于2002年,最初主营面积测量设备业务。经过20多年发展,公司逐步拓展为涵盖农业设备、软件服务和技术咨询的一体化精准农业科技公司,业务范围覆盖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南非等多个国家。
自2021年起,NIK开始引进并销售中国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产品,这一战略合作迅速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极飞无人机凭借精准喷洒、自动避障、地形跟随和路径规划等先进功能,显著提升了农业作业效率,受到欧洲和非洲客户的广泛欢迎。
NIK首席执行官伊沃·库马诺夫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传统农业机械相比,无人机喷洒方案优势明显。首先,无人机可以作业于普通机械难以到达的区域,比如果树树冠和雨后泥泞的农田。其次,依靠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可通过限制航程、设定地理围栏和调整飞行速度来确保作业的安全性与精准性。再次,由于喷洒更为均匀有效,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负担。对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农业地区而言,无人机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
根据NIK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公司累计销售的极飞无人机数量稳步攀升。库马诺夫表示,随着飞手网络的扩展和售后体系的完善,公司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在推动无人机合法化方面,NIK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司协助保加利亚政府建立了农业无人机喷洒的相关法规,使保加利亚成为欧盟首个实现该技术全面合法化的国家。此外,NIK还与欧洲最大农民组织Copa—Cogeca展开合作,积极推动无人机技术在欧盟农业政策和补贴体系中得到认定,已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多项政策建议。这些努力不仅推动了相关技术在欧洲的政策认定,也为农业机器人在欧盟国家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
库马诺夫认为,NIK与中国农业无人机企业的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欧地区的重要实践。他表示,通过将中国技术与本地农业需求结合,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也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展望未来,库马诺夫希望双方可以进一步探索在设备联合生产方面的合作,以便更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我们相信,这将为推动东欧农业现代化、提升区域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经济日报驻索非亚记者 蔡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