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枯萎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超级园林修艺师 2024-12-29 04:19:35

大叶黄杨作为常见的绿化植物,以其常绿、美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然而,大叶黄杨枯萎病却对其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大叶黄杨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并掌握有效的防治技术,对于保护大叶黄杨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一、大叶黄杨枯萎病的发生规律

病原菌大叶黄杨枯萎病主要由真菌中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病原菌引起。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可长期存活,等待适宜的条件进行侵染。发病时期枯萎病通常在春末夏初和秋季两个时期较为高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土壤湿度增大,为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大叶黄杨的生长势减弱,也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发病条件

(1)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容易导致枯萎病的发生。这类土壤透气性差,水分积聚,使得根系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受到病原菌侵染。土壤酸碱度:偏酸性或偏碱性的土壤会影响大叶黄杨的生长,降低其抗病能力。适宜的土壤 pH 值范围为 6.5 - 7.5。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不足会使大叶黄杨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而过量施肥也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损伤根系,增加发病风险。

(2)水分因素

浇水过多:过度浇水会使土壤积水,导致根系缺氧,容易受到病原菌侵染。同时,高湿度的环境也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或排水系统不完善的地方,容易出现积水,为枯萎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气候因素

温度: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0℃ - 30℃,在此温度下病原菌生长活跃。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引发枯萎病。湿度:相对湿度在 80% 以上时,病原菌容易传播和侵染。多雨季节或高湿度环境会增加发病几率。

(4)植株因素

植株生长势:生长衰弱、有伤口或病虫害侵染的大叶黄杨更容易受到枯萎病病原菌的侵染。连作: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大叶黄杨,会使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增加发病风险。

二、大叶黄杨枯萎病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1)选择适宜的种植地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进行种植。避免在低洼、黏重的土壤中种植大叶黄杨。对土壤进行改良,如添加腐熟的有机肥、河沙等,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2)合理施肥

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法,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以免烧伤根系。

(3)合理浇水

掌握正确的浇水方法,避免过度浇水。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情况,适时适量地浇水。浇水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积水。

(4)修剪管理

及时修剪病枝、弱枝和过密枝,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修剪工具要锋利,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传播病原菌。

(5)轮作换茬

对于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以实行轮作换茬,种植其他非感病植物,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化学防治

(1)土壤消毒

在种植前,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药剂消毒和高温消毒。药剂消毒可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兑水后喷洒在土壤上,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密封一段时间后揭开,让土壤中的药剂挥发掉。高温消毒可在夏季高温时,将土壤翻耕后覆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消毒。

(2)药剂防治

在枯萎病发病初期,及时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常用的杀菌剂有恶霉灵、乙蒜素、甲基托布津等。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杀菌剂兑水后进行灌根或喷雾处理。灌根时要注意让药液充分渗透到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喷雾时要注意将叶片的正反两面都喷到,以确保药效。药剂防治要连续进行 2 - 3 次,每次间隔 7 - 10 天。同时,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1)利用有益微生物

可以使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来防治枯萎病。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这些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生长繁殖,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可以将有益微生物制剂与有机肥一起施入土壤中,以提高防治效果。

(2)植物提取物

一些植物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枯萎病的防治。如大蒜素、苦参碱等,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大叶黄杨枯萎病

0 阅读:3
超级园林修艺师

超级园林修艺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