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部古偶大剧打得有来有回时,年代剧《小巷人家》也播的很热闹。
《小巷人家》讲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几个家庭的故事,它的怀旧情怀、时代记忆、对群像和生活的细致描摹都是它备受好评的关键,虽然因为选角问题劝退不少观众,但后续表现仍旧可圈可点。
和正午阳光此前出品的以刻画北京生活的《凡人歌》相比,《小巷人家》的口碑和播放更佳。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它跳出了对大都市的反复摹写,选择了一个更小的叙事空间。
小地方,浓缩生活和人情味
饰演黄玲的闫妮在采访里说,《小巷人家》的“小”是精髓。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的苏州棉纺厂家属区里,棉纺厂住房有限,主角黄玲一家四口、宋莹一家三口七个人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剧粉们甚至连房子的布局图都复刻了出来,乐此不疲地研究他们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更多的庄家人均面积堪堪4平米。
左邻右舍也都是棉纺厂的其他熟人,大家的生活联系极其紧密,所有的生活都被压缩在这一方小天地里。黄宋两家渐渐处成了比亲人还亲的存在,地方小反而让她们的感情浓度格外高。
大家乐此不疲地嗑这个小院落里黄玲和宋莹的神仙闺蜜情、几个孩子们从小一起玩闹的友情,就连院子里一角怎么吃也吃不完的蛇瓜,都显得那么有趣。观众们通过这样的情节回忆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经见过的那个时代,感受着一种距今越来越远的人情味和生活感。
仔细想想,这种邻里邻居间的温情似乎也只有放到年代剧里才能成立,这背景若是在当今,七个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共用一个洗手间,一个客厅,其中还有三个小孩、两个三班倒的大人,不吵翻天都很稀奇了。《欢乐颂》同住22楼的几位女孩,因为是邻居就能产生友谊就已经让很多观众腹诽不现实,要处成黄玲宋莹那样比亲人还亲的简直是神话。
窄小逼仄的空间和资源极其容易滋生纠纷,像开始的宋莹为了能分到房子使出浑身解数大闹才是常态,剧里住在他们隔壁的院落便天天争吵不休,亲兄妹甚至会打到派出所去。《小巷人家》选择的是一种很聪明的理想化叙事,在主角们之间更多呈现美好的温情的故事。
黄玲的丈夫庄超英已然是个拎不清的愚孝者,容易让观众生气,那就努力把黄玲和宋莹的情谊刻画得极其动人,孩子们也都争气孝顺,有冲突有矛盾,却也不会把所有倒霉事儿全都放到一家人身上。
年代剧“气人”是不可避免的环节,不过年轻人可不像中老年观众一样能受气,平衡了这一点的《小巷人家》也确实在年轻观众里颇受欢迎。
但当黄玲的儿子庄图南长大去上海求学后,很多观众难以接受,只想看没长大的前几集。除了成年庄图南的演技和形象一言难尽之外,庄图南的上海经历也确实乏善可陈:在大学校园里迷茫了一番决定考研,和同班女生李佳有一段暧昧朦胧的感情,因为庄图南不是上海户口李佳撤回了这段感情。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寻常太普通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如今的上海,都在不断发生。
这甚至远远没有前几集种蛇瓜吃蛇瓜有趣,蛇瓜梗确实是《小巷人家》里独创的桥段,密密麻麻的蛇瓜和两家人以及他们居住的小院子,碰撞出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故事。而当剧里的孩子们走出小院,去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读大学、工作、恋爱、赚钱,剧情反而流于普通。
生活戏的魅力常常在于琐细和接地气,剧里的人物离开了他们生活的院落,融入大城市后,也难免被大城市同化成螺丝钉,失去人物魅力。
大都市生活祛魅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剧集,将目光瞄准了北上广之外的城镇。
21世纪初内地的都市剧洋气程度有限,或是喜欢聚焦婆媳矛盾、重男轻女等家庭生活议题,比如《蜗居》《双面胶》等剧现实尖刻,或是如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聚焦平民生活的平凡温暖的剧集,它们或是让观众深思,或是让观众会心一笑,但很难让观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轻观众遐想。
反而TVB的职业剧对香港和都市白领的刻画,满足了很多观众年少时对大城市美好想象的极限,他们幻想着自己和剧中的主角们一样,在大城市CBD光鲜亮丽走路带风,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身边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爱人。每个关于黄金时代港剧的帖子下面都有类似“我就是看了某剧所以报了法医/法律/新闻”之类的回复。
当港剧渐渐从大众视野里淡出,各种内地剧集纷至沓来的时刻,一代人又开始在影视剧里构建起了自己新的都市记忆,在影视剧里出现最多的大都市,当然是上海和北京。
上海纸醉金迷五光十色销金窟的气质深入人心,郭敬明在《小时代》中对上海那种近乎膜拜的痴迷影响了很多他的年轻拥趸,一直被吐槽为“汉化剧”的《爱情公寓》,也让很多粉丝建立起了对上海青年丰富生活的想象,而《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流金岁月》等电视剧也搭建起了一个精致繁华的上海,《繁花》更是连八十到九十年代的上海都拍得如梦似幻。
但随之而来的吐槽也不少,《三十而已》里顾佳一个包打入太太圈,打工人王曼妮为了房间采光多花几千租房,钟晓芹把自己和丈夫的故事随手写成小说,轻松靠副业获得百万版权收入,这些都被批判为脱离现实,而《繁花》甚至被批为“八九十年代的《小时代》”。
北京在都市剧里的形象气质更加朴实冷峻一些,从《奋斗》到《北京爱情故事》再到《北京女子图鉴》《我在他乡挺好的》《一路朝阳》《凡人歌》等剧,残酷青春、北漂不易的气质更明显,比起那些浮华又浪漫的故事,北京好像天然更适合呈现一些奋斗故事。
但是《奋斗》和《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男主角实则是富二代,《北京女子图鉴》和《一路朝阳》的女主能改变命运总是离不了男人和爱情,《凡人歌》最被诟病的是剧里对“凡人”的定义远超过大多数普通人认知的“凡人”。
事实上,从前只能通过电视、书籍来想象大城市生活的观众们,如今有很多已经拥有了切实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真实体验,或者通过网络平台有了更多了解大城市生活的媒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大城市生活祛魅,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盛行。
如《去有风的地方》《故乡,别来无恙》《春色寄情人》这样的返乡剧、田园剧也越来越盛行,对故事背景发生在大都市的剧集反而拥有了更多的审视。影视剧的新创作空间,或许将来会集中在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