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的末尾,唐僧的取经队伍徒步走完了十万八千里,攻克了九九八十一难,成功地将五千零四十八部经书传到了东土大唐。
由于圆满地完成了西天灵山托付的任务,唐僧、孙悟空等人最后走进了雷音寺,接受了如来佛祖的封赏。
(孙悟空成佛剧照)唐僧被如来封为了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如来封为了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如来封为了净坛使者,沙僧被如来封为了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如来封为了八部天龙。
等于说取经众人唯有唐僧和孙悟空成佛,而唐僧的前身金蝉子可是如来座下的二弟子,有了这一层非比寻常的关系,唐僧成佛合情合理。
但唐僧的徒弟有这么多个,为何只有孙悟空成佛?
的确,猪八戒在取经路上好吃懒做,还有个“色心未泯”的致命弱点,但沙僧却不一样了,他忠厚老实、任劳任怨,为何到头来却只做了一个金身罗汉?
其实,你若仔细品读了原著,就不会发现原著里的沙僧和影视剧里的沙僧有着天壤之别,你且看一看沙僧做了哪三件事,每一件都惹得如来怒不可遏。
(沙僧剧照)第一件错事:吃了九个取经人那时如来开启了西天取经大业,派了观音踏遍四大部洲寻找合适的取经人选。观音路过流沙河的时候,突然河中蹿出一个妖怪,妖怪狰狞恐怖,直接跳上河就要捉观音。
观音身边的木吒见状当即手握神兵与这个妖怪大打出手,后来观音才得知,这个妖怪竟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由于打碎了玻璃盏被贬流沙河,而这条流沙河连鹅毛都不能浮,沙僧在这里又冷有饿,这才饥不择食。
据沙僧交待,他在流沙河已经吃了九个取经人,还将九个取经人的头颅串成挂珠,闲来无事拿来把玩。
这九个取经人正是如来之前派出的取经和尚,也就是唐僧的前九世。为了安抚沙僧,避免第十个取经人被沙僧吞吃,观音只好让沙僧入了取经队伍。
第二件错事:取经路上毫无建树在《西游记》第100回里,如来佛祖是怎么点评沙僧的:“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如来剧照)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了端倪,沙僧其实在取经路上并没有什么苦劳,更没有什么功劳,他只有一个“登山牵马”的任务。
可这匹马又不是瞎了眼睛,还是白龙马所变,为什么还要沙僧牵?无非是沙僧找的借口,方便他在取经路上得过且过。
第三件错事:在取经路上摆烂纵观沙僧在取经路上的表现,是不是发现他从没有跟着孙悟空一起出去降妖伏魔?
沙僧还振振有词地表示要留下来照看师父和行李,可老沙又有哪一次能将师父照看好的?
于是读者们会频频看到这么一幕——当孙悟空、猪八戒追寻妖怪未果归来后,沙僧一脸憨厚地说道:“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沙僧剧照)值得一提的是,读者们也没有见到沙僧在取经路上如何施展法术助唐僧攻克九九八十一难,沙僧反而在车迟国偷吃贡品的时候大显身手,变成的太上老君惟妙惟肖,让孙悟空都暗暗吃了一惊。
原来猪八戒施展三十六变变成灵宝天尊之时依旧挺着一个大肚子,在孙悟空吹了一口仙气,八戒变成的灵宝天尊这才完美无缺。
然而沙僧这一边却不需要借助孙悟空的帮助,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变成了太上老君的样子。沙僧有此造化,理应在取经路上大显身手,又是什么让沙僧一直默默无闻?自然是沙僧摆烂的心态作祟。
沙僧为何会有这样的言行举止?其实,早在流沙河的时候,观音和沙僧有过这么一对对话。
书中写道,观音说道:“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那怪道:“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
沙僧的这一番话颇为耐人寻味,在他的眼里,取经人死不死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唯有“误了前程”才是沙僧牵肠挂肚之事。
只是沙僧千算万算都没有想到,他是跟着唐僧的取经队伍到达了灵山,不过如来却没有让沙僧重返天庭,而是让沙僧成了灵山的金身罗汉。
(沙僧剧照)原来如来拥有一双能够洞察三界万事万物的慧眼,沙僧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逃不过如来慧眼的扫描。而如来对沙僧在取经路上的所作所为颇为恼怒,这才没有履行“复你本职”的承诺,也没有让沙僧成佛,而是让沙僧做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金身罗汉。
至于沙僧,他对“观音食言”只字不提,只因在沙僧看来,待在流沙河里又冷又饿,每七日还要接受飞剑穿胸之刑,就算是一个金身罗汉,他也有办法在灵山继续浑水摸鱼。
综上,吴承恩笔下的人物角色并非表面上这么简单,唯有仔细品读原著,方能读出吴承恩的言外之意。
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