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老调剧目《金鳞记》 剧照。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供图
高亢婉转,融入淳朴乡音
旋律下行,进入低潮,忽又翻转大跳,直冲云霄。当此时,板胡与唢呐一起奏响,旋律与节奏共同交织,雄浑质朴,慷慨奔放。
1月17日,午后阳光正好,丝弦音乐家林士朝斜倚在太师椅上,眼睛微阖,用心咂摸这段《满堂红》其中的味道。
“别看这段演奏只有3分钟,却浓缩了丝弦音乐的精华。如果要选一部作品呈现丝弦声腔特点,无疑就是它。”林士朝说。
去年,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赴西安演出。一曲《满堂红》奏毕,台下掌声雷动,让听惯了秦腔的观众直呼过瘾,不让乐队下台。最终三次返场,戏迷才兴尽而归。
“如果说秦腔是黄土高原旷野上的呼唤,那么丝弦就是太行山上的高歌,高亢之余,还有一份雄浑和质朴。”林士朝说,这一特点,也代表了河北地方戏整体的声腔特色。
河北地方戏多沿太行山一线分布,从冀北的东路二人台、蔚县秧歌,到冀中的保定老调、哈哈腔,再到冀中南的石家庄丝弦,数百年演进中,无论声腔如何变化,太行山所赋予的雄浑刚健气质是不变的声音底色。
历史上,河北地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接地带。这里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雄浑激越的唱腔能消解胸中块垒,释放精神压力,这是形成地方戏声腔特色的重要文化原因。在这一点上,河北地方戏与河北梆子有相似之处。
细听河北地方戏的唱腔,在共性之外,又各有特色。它们是地域文化尤其是地域方言孕育下的结果。
“寇准谢过君恩情,啊哈哈哈哈,走出了八宝九龙庭……”
这是保定老调名剧《潘杨讼》中的一段。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几句清唱,把高亢激越的音调唱出了婉转曲折的韵味。这份婉转曲折,便是老调独有的味道。
其实,剧本中并没有“啊哈哈哈哈”的台词,是刘金萍临时加进去的。在“寇准谢过君恩情”一句中,她还加入了装饰音、颤音、共鸣音。婉转的韵味由此而来。
“如果照着曲谱唱,唱出来苍白生硬,毫无味道。”刘金萍说:“丢了这个味儿,就丢了老调的魂。”
老调的味儿从何而来?它来自保定方言,准确地说,是高阳县、雄安新区安新县一带的方言。两地邻近白洋淀,水的滋养让方言中多了几分柔美。这份质朴的音韵声调孕育出了河西调,它是保定老调的滥觞。
唱腔的曲调来自方言的音韵,这是刘金萍从小就知道的规律。她的老师、老调艺术家王贯英告诉过她:“学唱老调,先学会高阳话。”
河北地方戏皆脱离不开地方语言的影响,各个剧种在慷慨激越的唱腔中,又融入了一份质朴乡音的语调。
蔚县人说话柔声细语,于是蔚县秧歌唱腔中便有了一种余韵悠长之感。为了配合唱腔,蔚县秧歌的主奏乐器不是常见的板胡,而是音色宽阔悠远的笛子。
东路二人台唱腔空旷嘹亮,高音极具穿透力,它与坝上人们说话语调高的方言特征相关。
石家庄丝弦分越、官两调。越调唱腔激越悠扬、豪放澎湃,官调唱腔明快清新、婉转活泼。一刚一柔,乃是太行山腔和滹沱方言的融入,缕缕乡土情,弹唱入心声。
“唱腔背后的质朴乡音,是地方戏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地方戏曲演变中,在剧目上相互借鉴,表演上遵循固定程式,服装、道具、美术、布景都趋于一致,唯独没变的就是这口唱腔。”林士朝说。

哈哈腔名剧《孙继皋卖水》经典角色孙继皋。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供图
河北地方戏中,至今仍有用乡音直接演唱和念白的习惯。
在石家庄本地方言中,管唱丝弦叫“咧”丝弦。一个“咧”字,道尽了丝弦的地域特征。演唱时,仍在使用正定话或者获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话。
念白中,一口地道的方言最能显示剧种的地方特征。
保定老调《夜战》中有一场戏——马超和张飞扭打,张飞被打倒在地,他气急败坏地说:“马超,我拿土扬(此处发ráng音)你!”扬字用的是白洋淀一带的方言发音。
每当演出到此桥段,方言土音一出,观众听着倍感亲切,大家哈哈一笑。
浑厚质朴带着家乡味儿的声腔,是河北地方戏最有辨识度的符号。它是地方戏独特艺术风格的赋予者,也是乡土社会和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它用最熟悉的声音,联结起人们对家乡的情感。

石家庄丝弦剧目《空印盒》剧照。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唱念直白,流淌谐趣幽默
“青石上坐定一位老年,只见他头戴草帽圈,手拿钓鱼竿,钓鱼竿拴着三尺线,唰啦啦撒在了那水里边。”2月6日,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到易县下乡演出。这场《文王访贤》演完,台下观众还在讨论。
“没想到姜子牙跟咱老百姓一样啊,也喜欢钓鱼。”
“你说姜子牙戴的草帽圈是啥样的?”
…………
在河北地方戏曲舞台上,姜子牙钓鱼的故事被反复演绎。从小说而来的故事,被改造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唱词,唱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唱词通俗化是地方戏的特点。台上演员很多出身农民,观众大多是农民,农民唱戏农民看,说的当然是自己的话,词句浅显、晓畅明白,让听者一听就懂,感觉亲切。”保定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翟羿说。
质朴简洁,形象生动,河北地方戏的语言风格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情趣,其思维特征也脱离不开老百姓的生活范畴。
保定老调《下边廷》中,宋太宗与侄儿赵德芳有一段对话颇为有趣。
宋太宗:皇儿,为那个杨延景你的御妹夫,忒以地关心了?
赵德芳:皇叔,为那潘仁美你的老丈人,忒地偏心了?
宋太宗:你关心了!
赵德芳:你偏心了!
宋太宗:你拉倒吧!
赵德芳:你拉倒吧!
在翟羿看来,即使是表现帝王将相一类人的对话,也具有民间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征,在老调创作者的想象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吵起架来也不过如百姓一样,便以通俗直白的唱词入戏。
河北地方戏中有大量民俗内容,这让唱词更加素朴直白接地气。这份语言独有的亲切感和乡土特色,令人百听不厌。
《小二姐做梦》是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保留剧目,它描写了一个妙龄少女梦到自己出嫁的故事。
“新媳妇下轿脚不沾地,两领红毡倒替着挪。先登鞍来后把石头过,红毡倒到天地桌。”几句简单台词交代了石家庄一带的结婚风俗,画面感十足。
“老辈子时兴八个大碗,正中间墩着一个热火锅。头一碗上的是杂烩菜,两碗粉皮紧跟着。一碗丸子一碗肉,一碗白菜当汤喝。”这几句描述婚礼风俗吃食的唱词,不加修饰,但营造出了画面感,还勾起听者童年的味蕾记忆。
地方戏,唱腔勾连起人们对家乡的声音记忆,生活记忆只能由唱词的内容串联起来。以质朴唱词描写的地方风俗风物,是打开生活记忆的一把钥匙。
河北地方戏的唱词,谐趣与幽默是一个重要特征。俗语、俚语、谚语等的运用,使文本活泼生动,营造出愉快的气氛。幽默唱词与激越唱腔的产生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抵御生活的艰辛。人们用调侃的方式缓解压力,在笑声中暂时忘却生活的不易。
1月20日,保定市徐水区王铁庄村老调剧团排演《罗通扫北》,唱到“你若是英雄好汉,就快快下驹来战”时,演员把自己逗乐了。
原来,故事写的是“下驹车”来战,意为从马车上下来。演员唱词时,吃掉了“车”字,成了“下驹”。当地方言中,“下驹”是牲畜下崽儿的意思。这个“谐音梗”,每次演出都会把观众逗得大笑。
俚语的运用更加广泛。东路二人台剧目《打樱桃》中有一段唱词:“你这个人真能装,装得像个大尾巴狼,结果啥事也办不成,你是个能人还是愣人?”
这段词中,“能人”和“愣人”发音相近,制造出幽默效果。“大尾巴狼”这个流行于冀北地区的俚语,则把装腔作势表达得淋漓尽致。一段唱词,两个“包袱”,幽默表达中,一个爱吹嘘的形象跃然眼前。
朴素直白的台词、幽默风趣的语句,构成了河北地方戏唱词通俗性的来源。艺术有追求雅致的冲动,地方戏曲也不例外。不过,即便是求雅,河北地方戏也从未离开它的乡土本色。
在山水情境描写中,流行于保定望都一带的新颖调有唱词“陡岭叠嶂古道缠,峰岩重,涧壑湾”“激流浅滩深底渊”“高高低低不平栈”“重重叠叠山连山”。
与之对比,昆曲《牡丹亭》这样描写情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与昆曲的典雅清丽不同,河北地方戏曲中的‘雅’民间性更强,更容易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易于民间传播。它是大众艺术的俗中之雅,是雅俗共赏。”翟羿说。
质朴不加矫饰的唱词,为河北地方戏注入了一种自然之美。它源自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成为百姓生活与情感的生动表达。(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东路二人台剧目《挂红灯》。杜船摄
相关
河北地方戏兼收并蓄各成一家
河北地方戏呈现出的艺术特点,是地域文化作用下的结果。不过,除了地域因素,河北戏曲还深受多元戏曲文化影响,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河北地方戏中,石家庄丝弦历史悠久,有约500年的历史。丝弦在元曲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傀儡戏、昆曲、梆子戏等多种戏曲形式的精华,并融合了民间曲艺如大鼓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保定老调在明末清初时已具雏形。它起源于冀中白洋淀一带的民歌俗曲西河调,后受到高腔和木板大鼓的影响,又吸收了山西上党梆子旋律,逐渐形成其唱腔。
蔚县秧歌的形成更能体现多元文化的影响。清朝中期以后,蔚县成为沟通塞内外的通道,文化交流频繁。蔚县秧歌,这个起源于民间的山歌小调,开始吸收西北、中原及南方民歌和舞蹈的精华,逐渐有了雏形。后期,河北梆子和晋剧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其唱腔和表演程式。
河北地方剧种的形成离不开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在多元戏曲艺术的影响下,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完成了向戏曲的进化。
最初,武安落子只是一种民间舞蹈演唱,坠子戏是一种曲艺说唱,流行于冀北的东路二人台则是一种混合了民歌、打坐腔、打地摊的曲艺形式。最终,在吸收多个剧种的艺术精华后,这些民间艺术发展成完整的戏曲。
河北地方戏兼收并蓄的特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有关。
与河北接壤的京津地区,以及周围的河南、山东、山西三地,戏曲文化发达,其中山西剧种数量列全国第一位。因地缘相交、民俗相近,河北与周边地区的戏曲文化交流频繁,各个声腔系统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兼收百家所长。
河北地方戏对梆子和京剧的吸收借鉴最多。
源于山陕梆子的梆腔以高亢激昂著称,这一特点被河北地方戏广泛借鉴。此外,在板式变化、演唱技巧、音乐伴奏等方面,河北地方戏广泛学习了梆子的特点。
徽班进京以后,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逐渐由宫廷流向民间。近水楼台,河北大小戏台一时间唱响西皮、二黄。河北地方戏充分吸收京剧的表演程式、脸谱艺术、舞台美术以及服装设计,为我所用。
河北地方戏的形成发展,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完成的从民间艺术到成熟戏曲的蜕变,体现了其开放包容特性。正是这一特性,使河北戏曲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能够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