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陕西咸阳一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陈志华观天下 2025-01-23 12:09:27

1968年9月的一天,陕西咸阳的13岁男孩孔忠良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

那天他走在熟悉的河边小路上,突然发现一堆鹅卵石中有一块白色石头特别显眼。

这块石头形状奇特,表面还有一些不寻常的纹路。

孔忠良觉得这可能不是普通的石头,便捡起来仔细看了看,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他把这块神秘的石头装进书包,急切地想回家让父亲看看。

回到家后,孔忠良迫不及待地拿出石头给父亲孔祥发看。

起初,孔祥发也没太在意,以为儿子只是捡了一块普通的石头。

但当他仔细端详时,发现石头的形状和纹路似乎经过了人工雕琢,表面还隐约可见一些古老的图案。

孔祥发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件文物。

于是,父子俩决定第二天一早就把石头送到陕西省博物馆。

经过半天的辗转,父子俩终于到达了博物馆。

工作人员一开始还有些纳闷,但当他们看到石头时,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重要的文物。

馆长亲自过来查看,经过初步观察,馆长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他初步判断这可能是汉朝时期的珍贵文物,随后又找来几位专家一起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越来越兴奋。

他们逐渐确信,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汉代文物,而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西汉时期的“皇后之玺”。

这枚玉玺整体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表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螭虎图案,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更令人惊叹的是,玉玺上还刻有“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字体规整大气。

专家们翻阅资料后,确定这枚玉玺的主人正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掌权的女性,这枚玉玺不仅是她权力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这个发现的历史意义无法估量。

它不仅填补了汉代帝后玉玺研究的空白,更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艺术水平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玉玺的出土地点与古籍记载也惊人地吻合,进一步证实了玉玺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得知这一重大发现后,陕西省博物馆的领导们深感责任重大。

他们不仅要妥善保管这件国宝级文物,还要对孔氏父子的义举表示感谢。

在一番商议后,博物馆决定奖励孔家1000元作为感谢。

然而,让博物馆工作人员惊讶的是,孔祥发和孔忠良父子俩毫不犹豫地婉拒了这笔奖金。

孔祥发表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不需要感谢费。

工作人员再三劝说,孔家父子只接受了20块钱的路费。

44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13岁少年孔忠良已经年过半百。

那枚小小的玉玺却因其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一直被妥善保存在博物馆中,成为了无数游客争相一睹的珍宝。

2012年,陕西省举办了一场关于保护文物的总结表彰大会。

在筹备过程中,有人提起了44年前那个感人的故事。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们一致认为,应该找到当年那个小男孩,表彰他们家庭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

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44年前的一个小男孩谈何容易?

工作人员们四处奔波,查阅当年的档案记录,走访当地的老居民,终于找到了如今已是中年人的孔忠良。

当工作人员联系到孔忠良,邀请他参加表彰大会时,孔忠良也十分意外。

44年过去了,他早已将那次经历视为生命中的一个普通片段,没想到竟然还有人记得。

在工作人员的盛情邀请下,孔忠良最终同意参加这次大会。

大会为孔忠良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份肯定让他感慨万千。

令人惊讶的是,当基金会提出要给予孔忠良一定的经济补偿时,这位已过天命之年的中年人再次婉言谢绝了。

他的态度和44年前如出一辙。

孔忠良的故事,从一个13岁少年的偶然发现,到44年后的隆重表彰,串联起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小故事,更是整个国家在文化保护方面不断进步的缩影。

如今,每当游客在博物馆中驻足欣赏那枚“皇后之玺”时,讲解员总会讲起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

人们在惊叹于文物本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感到由衷的自豪。

孔忠良的义举不仅仅是对国家文物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故事时,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意。

孔忠良父子的义举,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我们的文化遗产将永远不会消失。

1 阅读:31
陈志华观天下

陈志华观天下

黄浩淼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