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偏远的小县城,这里的人都很悠闲,没有什么工作,就靠着地方的补贴过日子。他很好奇,就问了一个当地人:“你们这里有多少人?”当地人回答:“大概有一万多吧。”“那你们这里有多少个机构?”当地人回答:“大概有一千多吧。”
他惊讶地说:“那你们这里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机构啊?”当地人笑着说:“是啊,我们这里的机构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机构都有一正一副再带个杂兵,我们都叫它‘四人以下局’。”
这个笑话虽然夸张了一些,但却反映了一些小县城的真实情况。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困难的小县城,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冗余、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当地的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一些省市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一些小县城作为机构改革的试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砸掉不少“铁饭碗”。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大布局呢?
一、精简机构、压缩编制、提高效率小县城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精简机构、压缩编制、提高效率。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案。
比如,在黑龙江伊春市博望区(常住人口16.2万),开启了撤街设镇的改革模式,将6个街道合并为4个镇。在山西省6个县(常住人口均在13万以下),大幅度缩减党政机构2。在青海省玛多县(常住人口1.4万),将25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0个,并将5个领域执法队伍整合为一。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为了适应小县城的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现象。通过精简机构和编制,可以节约财政支出,减轻负担,同时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避免重复办事和推诿扯皮。
在山西省河曲县(常住人口12.2万),通过改变后,“全县机关公务用车由原来的200余辆减少到现在的60余辆;公务接待费用由原来每年近2000万元减少到现在每年不足100万元”。
二、激发活力、转变职能、促进发展小县城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二,就是激发活力、转变职能、促进发展。在一些小县城,由于机构设置过多,人员配置过剩,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吃空饷”、“摆摊子”、“占茅坑”等。
这些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地方通过机构改革,对一些不必要或者重复的机构进行了撤销或者合并,对一些不合理或者过剩的编制进行了调整或者裁减,对一些不适应或者落后的职能进行了转变或者优化。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激发小县城的内生动力。通过机构改革,可以让一些本来“吃干饭”的人员重新找到工作岗位和价值感,也可以让一些本来“卡着位”的人员释放出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可以让一些本来“跟不上”的人员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在山西省浮山县(常住人口9.5万),通过改革后,“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原来的1.2万余人减少到现在的0.8万余人;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有近3000人转岗到乡镇村居、社会组织、企业等基层一线”。
三、服务民生、解决问题、增进福祉小县城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三,就是服务民生、解决问题、增进福祉。在一些小县城,由于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人口流失等原因,存在着一些民生问题和难题,比如教育医疗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通过机构改革,对一些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和部门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对一些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攻坚和突破,对一些满足民生的项目和政策进行了落实和推进。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增进小县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机构改革,可以让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群众看到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也可以让一些本来“听不到”的群众听到相关部门的回应和解决,同时也可以让一些本来“享受不到”的群众享受到政府的服务和福利。
在青海省玛多县(常住人口1.4万),通过改变后,“全县教育事业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从‘有医看’到‘看好医’的跨越。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有路走’到‘走好路’的跨越;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从‘有水草’到‘水草好’的跨越”
结语这是一场针对小县城的机构改变的大布局。目的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解决小县城的发展难题,提高小县城的发展质量。
这场改革的内容是精简机构、压缩编制、提高效率,激发活力、转变职能、促进发展,服务民生、解决问题、增进福祉。这场改革的效果是节约资源、减轻负担、优化结构,释放空间、创造机会、增强能力,满足需求、回应期待、提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