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将至,老人说今年夏至逢端午,有“3怕”,怕什么呢?

乡村小水 2023-06-14 00:43:31

“日影短至,日长之至”,北京时间6月21日将迎来夏至节气,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在北回归线的正午时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

《周礼·地宫》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说的就是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发现这天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由此确定了夏至,可以说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通过日影来确定白昼时间的长短,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史学家发现,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夏至,《荆楚岁时纪》中就记载夏至节就有吃粽子的习俗,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流行在夏至节吃粽子,那时候吃粽子还没有成为端午节的独有食品。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夏至节流行吃烤鹅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北方有夏至节吃面的习俗,而我南方有夏至节吃粥的习俗,寓意着粮食大丰收。夏至新麦已经登场,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如今在我国民间依然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进入夏至节气,气温高、湿度大、雷雨明显增多,但是夏至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真正的暑热天气在“三伏天”。老话说“夏至三庚便数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到了夏至意味着“入伏”不远了(今年7月11日入伏),我们要提前做好防暑准备。

夏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气,属于“四时八节”之一,我国古代在夏至这天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以祈求“消灾年丰”。今年夏至紧邻端午节,农村老人说“夏至有三怕”,有啥可怕的?有道理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怕“不下雨”

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雷阵雨频发,因此正常来说夏至节气是一个多雨的节气。夏至节气阳光充足,气温比较高,农作物生长速度比较快,此时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大,无论是玉米幼苗的生长还是水稻植株的分蘖,都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夏至节气下雨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在我国民间有“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的说法。

农话说“夏至太阳笑,三伏田开裂”,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如果夏至节气这天是大晴天(不下雨),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到了三伏天的时候雨水会相对比较少,很容易发生“伏旱”,田地会因为缺水而开裂。老话说“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间段,这期间一旦发生干旱就会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

老话还说“夏至有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节气这天下雨,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雨水都非常多,降雨会非常频繁,在阳光、雨水充足的情况下,农作物会长得很快。可以说夏至有雨意味着接下来不会发生干旱,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加强防汛工作。

二怕刮“西风”

老话说“夏至刮西风,旱断青苗根”,这里的“西风”是指从西方刮来的风,西风来自于大陆内部,其特点是“干燥”,因此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这天的风向以西风为主,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容易发生干旱。

“旱断青苗根”说的就是刚出土的农作物幼苗,会因为受旱而死亡,这会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

三怕吃隔夜的食物

夏至节气高温、高湿,不仅蚊虫繁殖速度很快,细菌同样繁殖速度很快。在高温高湿下食物很容易滋生细菌,隔夜的食物很容易变质,人食用后可能导致肠胃不适或食物中毒。

但是现代社会不是古代能比的,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冰箱,食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不过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剩菜剩饭的保存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4个小时。如果饭菜已经发霉或者有明显的馊味,那么我们一定不要食用。

温馨提示:夏至到来,阳气达到极点,阴气开始滋生,人们要尽量保持清心寡欲,不要裸露,不要焦躁不安,清淡饮食,多吃蔬果杂粮。

总结,夏至后气温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速度快,此时下雨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村有“夏至有雨值千金”之说,老人说夏至节气有三怕,指的就是怕不下雨、怕刮西风、怕吃隔夜的食物。

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2 阅读:747

乡村小水

简介:发现乡村美好事物,随时与您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