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喀麦隆教师的中国情缘

华舆 2024-09-13 15:00:31

“你只是平静地、优雅地流淌,却足以使我心驰神往、无限遐想,你的美丽里,闪耀着自然母亲的光芒。”

几乎所有人听到这首赞美黄河的短诗都不禁感叹它的优美,而对于诗作者——喀麦隆教师罗兰德而言,吸引着他的远不只绵延数千里的黄河,还有这条长河不断滋养着的土地。

  ▲9月6日,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在北京召开。图为中非“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区域发展中心、中非教师教育中心、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科技小院”非洲中心、中非文明对话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图片来自中新社)

2005年,罗兰德开始在滨州学院(现名为山东航空学院)进行英语教学工作,随后在此安家落户。他坦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感到震撼,“我很喜欢中国,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和我的夫人不后悔来到滨州这座温暖的城市”。

来华之前,罗兰德已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任教,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中非友好关系让他毅然选择来到这个“远方的家”。彼时,对于已经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罗兰德而言,儒家文化是深入认识这个国家的重要窗口,这也促使他选择山东作为他在中国的落脚点。

来到山东后不久,他便前往孔子故里——曲阜,希望能够近距离感受这位教育家为后人留下的思想精髓。“当我来到孔子的故乡,亲眼看到过往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景象时,心中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罗兰德认为,孔子不少思想主张富有启发性,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我很欣赏中国学生的学习态度,他们认真刻苦。”罗兰德表示,近年来科技的介入给教学带来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同学们对于学习的专注。在校期间,罗兰德凭借出色的专业水平及教学科研能力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并因此获得山东省外国文教专家“教学奖”。

“在滨州生活的这些年,身边很多朋友帮助我融入这座城市。这让我觉得,我是外国人,但已不是外人。”罗兰德说,“身在滨州的感觉很好,大家非常热情,我们真切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好客山东’。”

在华生活的近20年中,罗兰德能够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他,对喀麦隆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他认为,非洲与中国依然需要增进相互了解,“在社交媒体上,我会看到一些对喀麦隆、对非洲的误读,这时我会留言,会与对方进行有益的交流,希望能够逐渐改变大家心中对我们的不真实认识。在我看来,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才能实现双向的理解。”

身为一名老师,罗兰德非常期待非中双方能够在教育领域深化交流合作,“中国的教学模式和环境都非常棒,我们很希望更多的喀麦隆乃至非洲学子能够到中国进行交流”。他同时希望,中国学子也能到喀麦隆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从最初孤身一人从喀麦隆来到中国,到在中国组成温馨小家,罗兰德觉得这里充满了爱与温暖,并对这片土地表示真挚的感谢。罗兰德的孩子如今也生活在滨州,打小生活在滨州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罗兰德希望他的孩子能记住,无论以后身在何方,他的出生地都在中国。

罗兰德说:“就像当年我的父亲对我的期待一样,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幸福快乐。但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我都会鼓励他做好非中友谊的使者。”(完)

作者/周昊瑾

来源:参考消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