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水,是碳酸盐岩为岩石基底的山水。中国大陆经历了由南半球的离散状态,陆续跨越赤道漂移至北半球,在北半球碰撞聚集,所以中国大陆形成演化过程中十分有利于碳酸盐岩的沉积,岩溶地貌广泛分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岩溶分布。
全国碳酸盐岩(包括裸露、覆盖和埋藏)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碳酸盐岩面积9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青藏高原。以贵州为中心的滇、黔、桂、渝、湘,是裸露岩溶连片分布区,受暖湿季风影响,地表—地下岩溶景观最为发育,是岩溶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中国岩溶景观的多样性得益于青藏高原的抬升,在2600万年~2200万年前,太平洋赤道暖湿气流冲破副热带高压的“壁垒”,暖湿气流可影响到北纬四十度以北,亚热带干旱区消失,取而代之为温暖湿润的亚洲季风气候区,使得在全国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在气候多类型叠加下,形成中国岩溶地貌景观的多样性。
如以锥状、塔状岩溶(峰林岩溶)为特征的湿润热带—亚热岩溶区,岩溶最为发育,是中国南方岩溶世界自然遗产地所在;以溶丘谷地、低山丘陵为特征地下河、溶洞发育的半湿润暖温带岩溶区,是鲁中南沂蒙山、北京房山、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园区所在;在中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不乏岩溶的影子,如贵州茂兰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广西猫儿山生物圈保护区是漓江的上游,是支撑桂林自然遗产地发育所需水和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
中国南方岩溶世界自然遗产地现有7处,分别是塔状峰林为特征的广西桂林、从2.6亿年前延续至今的云南石林、天坑群—天生桥为特征的重庆武隆、以白云岩为岩石基底的贵州施秉、森林的覆盖下的锥状岩溶区贵州茂兰—广西木伦、悬挂地下洞穴的岩溶台地重庆金佛山和高山钙化沉积地四川黄龙—九寨沟。
在同一气候带,因地质条件差异性,岩溶景观发育亦存在明显不同,如在南方湿润热带—亚热岩溶区,因地质条件不同岩溶地貌景观可发育为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岩溶槽谷、岩溶峡谷和断陷盆底等多种类型。
生境条件决定植被状况,以桂林塔状岩溶景观为例,山峰上部无土,蓄水能力差,只有耐旱稀疏的草本和灌木植物;中部石缝中有土壤,下部有薄厚不等的土壤覆盖,生境良好,发育以乔木为主的林地;谷地有较厚土壤覆盖的土地,发展为农田。
摘编自“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岩溶”,作者陈俊,原载《人与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