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内原则上不得设立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这一政策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支持者认为此举有助于减少学生购买垃圾食品,保障健康;反对者则担忧“一刀切”可能带来新的不便。那么,取消校内小卖部究竟利大于弊,还是矫枉过正?

1. 减少垃圾食品摄入,守护学生健康
校园小卖部长期以来是学生购买零食的主要场所,辣条、薯片、碳酸饮料等高糖、高盐、高脂食品充斥其中。不少学生把零花钱花在这些零食上,不仅影响正餐食欲,长期食用还可能导致肥胖、蛀牙、肠胃问题等。取消小卖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学生接触不健康食品的机会,引导他们养成更好的饮食习惯。
2. 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部分校园小卖部存在售卖“三无”食品、过期商品等问题,食品安全难以保障。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某些学校小卖部售卖劣质零食,甚至引发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取消小卖部,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让家长更放心。
3. 遏制攀比消费,培养理性消费观
校园小卖部的存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消费攀比心理。一些学生为了购买网红零食、玩具,甚至向家长索要更多零花钱,形成不良消费习惯。取消小卖部后,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行为,让学生更专注于学习,而非物质享受。

尽管政策的初衷值得肯定,但“一刀切”取消小卖部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1. 学生的临时需求如何解决?
部分学生早上匆忙没吃早餐,体育课后需要补充能量,或者突然需要文具、饮用水等,小卖部原本能提供便利。取消后,学生若想购买必需品,可能需要外出,反而增加安全隐患。
2. 校外摊贩可能“趁虚而入”
如果校内没有正规小卖部,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外流动摊贩购买零食,而这些摊贩的食品安全更难监管,甚至可能带来交通隐患。
3. 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不便
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小卖部是日常用品的重要补给站。完全取消后,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可能更加麻烦,学校需考虑替代方案。

取消校内小卖部,体现了对学生健康的重视,但如何平衡便利与健康,仍需更细致的考量。政策的落地不能仅靠“一刀切”,而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毕竟,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理性的消费观念。
你怎么看?支持取消校内小卖部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