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8.8,这是最具批判性的华语杰作!

黑八娱乐说 2025-04-02 07:18:36

今天高喊着文化自信、国潮复兴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话语——

“人们正在迈向21世纪,但信奉的却是公元前4世纪的意识形态,这到底怎么回事?”

这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后,杨德昌决意要拍一部轻松的电影,把目光放在当下的都市,与“25到35岁年轻人”对话。

但这部喜剧片《独立时代》却也没有太轻松。

愤世嫉俗的主角、犀利深刻的讽刺还有郁结了上千年的困惑……

当年,不但票房失利,在金马奖上,他也只拿到了一个最佳编剧的奖项。

杨德昌最失败的作品?

或许恰恰相反。

30年后,在它的修复版问世时,我们在重新看一遍。

这大概是杨德昌最被低估的作品了。

《独立时代》

01虚伪的时代

《独立时代》是一场群戏。

片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戴着一副面具。

开场,「艺术家」小Bir,脚踩溜冰鞋出场。

与记者高谈阔论,舌战群儒。

满口「世界大同」,以伟人自比。

他正在排演一出后现代喜剧。

不管演员怎么演,他都只丢一句「完全不对」。

偏执狂艺术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几个月前,他还是个三流导演。

他的起家,靠的是抄袭,和不遗余力的营销。

仗着艺术家的人设,他频繁潜规则女演员。

搞艺术的排练厅,变成了他的简易炮楼。

屏风上堂而皇之地写着:

「一 天 一 炮」

这次,他盯上了一块难啃的骨头。

眼前的女孩,算不上他的无脑追随者。

他只好有条不紊地打消女孩的顾虑。

第一步,谈艺术,放大话。

软磨硬泡了大半天,直到女孩有了兴趣。

他便放话,要在自己的话剧里,安排女孩演女主角。

第二步,意识流情话。

他并不直接夸赞女孩的美貌,转而称赞其身上的破碎感。

同时,双手情不自禁地抚摸起女孩的肩膀。

「你就像是一个在险恶的城市里走失的小女孩。」

第三步,邀请对方「为艺术献身」。

他急不可耐地将女孩往床上拽。

边拽边解释,这是合作前的相互熟悉。

进展如此之快,让女孩犯了怵,不肯答应。

他立刻恼羞成怒起来。

「你不信任我,我们怎么合作呢?」

眼看女孩开始摇摆,小Bir又将到手。

可一通电话令他猝不及防。

他的老同学Molly突然到访。

只好抛下女孩,坐上Molly的车子四处兜风。

Molly,是大财团家的千金。

在外人眼中,她是实打实的独立女强人。

她掌管着一家广告公司,凡事亲力亲为。

可打心底,却巴不得公司早点倒闭。

原来,迫于家族的压力,她不得不与另一财团的公子联姻。

搞事业,不过是她换取自由的筹码。

对外,她必须时刻小心,与未婚夫打造恩爱的形象。

然而,两人之间毫无感情可言。

未婚夫更是坦言,并不在意Molly出轨。

甚至,制定了与Molly的和平共处原则——

「不同居、不上床、不吵架」

Molly有一个姐姐,是知名情感节目的主持人。

姐夫,则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作家。

在众人眼中,这是一对惹人艳羡的金童玉女。

事实上,二人分居已久,早就形同陌路。

可偏偏有好事的狗仔盯着他们,借此攻击姐姐的节目。

每每此时,姐姐都不得不拉下脸讨好丈夫。

两人一同设宴,请两三个记者吃饭。

小报一写,化解危机。

人人都在装。

人人都知道对方在装。

人人也都默认这种装。

电影名为《独立时代》。

而它讽刺的,是一个装模作样的虚伪时代。

02明晃晃的欺骗

“虚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是“不真实,不实在,作假”,多形容人的言行。

这点很容易理解。

而这个词的重点在于——

“伪”。

当一个人要想要获取某种不光彩的利益时,他往往会披上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以假象示人,这个假面具的存在,就是虚伪。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把这虚伪展示得淋漓尽致。

一个艺术片导演决定拍喜剧。

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决定是为了票房,是为了钱,可他自己怎么说呢?

这是为了答谢那些支持我的人

你看,把赚钱的想法说成答谢观众,一个功利的心机也变得高尚了起来。

什么?

你说这是记者会上的语言游戏?

那么下一场戏。

则是直接点出了虚伪的重心——

私欲。

倪淑君饰演的Molly是一家文化公司老板,而邓安宁饰演的律师Larry则是母公司的法律顾问,负责监督Molly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天,律师Larry直截了当地告诉Molly她的财务出了问题。

怎么解决?

Larry说了一通所谓的“感情投资”理论:

友情是长期投资

亲情是家族资产

而爱情则是高风险投资

很少有中国人不懂这个道理的

这和今天也很像嘛。

谈感情不叫谈感情,叫提供“情绪价值”。

好像一定要换算成价值、金钱、财产这些东西,才心甘情愿。

接着,Larry话锋一转。

他盯着Molly问道:

你下班干嘛

我可以来接你

你看。

说了这么一大通,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把觊觎对方的肉体,变得顺理成章罢了。

这其实就是杨德昌比较愤世嫉俗的地方。

在他看来。

这个社会是建立在虚伪的土壤上的。

为了自己的私欲。

每个人都戴着一个虚假的面具,四处招摇撞骗,不加任何掩饰。

就像电视节目上。

明明主持人已经与丈夫分居,却仍要摆出一份情感专家的姿态来赚钱:

只要用你一个小时的时间

就能换来一周的幸福

或者像那个艺术片导演小bir。

明明觊觎女演员的肉体。

却无时无刻,不以艺术之名,动手动脚加以“指导”。

夸张吗?

并不。

要知道,那个时候台湾经济正在走向繁荣,越来越多的外资涌入,台湾人也接纳来自海外的客人,西方个人至上的文化潮流席卷着台湾。

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无限放大。

但问题是。

经历上千年的儒家文化依然在这个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比如“仁”。

人们需要在私欲与仁爱的矛盾中左摇右摆。

这便导致了各种荒诞而让人啼笑皆非的虚伪状况发生。

一边满口仁义。

一边利欲熏心。

他们的“假”像化妆一样明显。

就像杨德昌说的:“我们被长久儒教教条训练下来的因循习性,无法在儒教教条重找到任何指引我们如何去面对富裕物质生活的标准答案。在用尽了借自西方模式的既有工具(如民主政治)之后,我们不知道往前应该因循抄袭何种既有教条,来继续向前迈进。”

而这种传统与现实冲突的现代性困境。

也是杨德昌戳穿“虚伪”这个概念。

03回看经典

回看经典老片,是一件绝对不会让人失望的事情。

杨德昌的许多电影,都是以三十年前的台北市为背景,讲述激烈变化的城市发展中,个体的价值扭曲和自我迷失。

如今,内地同样面临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

这样的故事,依然不过时。

像《青梅竹马》。

「这些房子看起来都一样……有我没有我,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

像《一一》。

「什么都可以装,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东西是真的?」

而在这部《独立时代》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相似的苦恼与焦虑。

其中一条热评,足以看出电影的犀利。

「如果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还是不要看为好。」

电影中,杨德昌并没有下定论。

同流的姐姐,一样有着自己的正义感。

她认为,自己的节目带给了观众以希望。

正是这些「善意」的谎言,安抚着他们脆弱的内心。

而逆流的姐夫,也同样面临自己的困惑。

虽然直击生活的阴暗面,却太过直接露骨。

因为执著于寻找生活的真相,来到了自杀的边缘。

「你这些灰色的、病态的作品,真的能够治疗大众吗?」

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困惑被进一步放大。

三天一放锤,五天一反转。

明星、网红,爆火与塌房只在一夜之间。

其实,我们早已发现,装出来的人设也并不安全。

但同时,我们越发地感到自己迷失在生活的迷宫——

到底什么才是真的?

什么才是对的?

生活的真相,从来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相较于左右逢源的处事观,孔老夫子还留给了我们另一精神财富。

「知其不可而为之。」

面对生活,并非只能顺从,或拼死抵抗。

真正诚实地活下去,也是一种战胜虚伪之道。

0 阅读:1
黑八娱乐说

黑八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