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场针对“零添加”酱油的检测风暴,将调味品巨头千禾味业推上风口浪尖。其旗下“千禾0”系列酱油被检出含致癌物镉,市值四天蒸发9.5亿元,消费者直呼“被文字游戏欺骗”。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行业标准缺失的痼疾,更揭示了品牌营销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深层矛盾。
事件核心:从“零添加”到“镉超标”的信任崩塌检测数据冲击市场
《消费者报道》对13款“零添加”酱油的检测显示,12款检出镉,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镉含量达0.0110mg/kg。尽管未超出婴幼儿辅食标准(≤0.06mg/kg),但镉作为一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引发肾功能损伤和癌症风险。
涉事产品瓶身醒目标注“千禾0”商标,但未明确标注“零添加”,引发消费者质疑品牌刻意混淆概念。
品牌回应避重就轻
千禾味业客服对“千禾0”是否等同于“零添加”始终未正面回应,仅强调“参考配料表”,并称产品未添加酵母抽提物等人工成分。然而,消费者指出,重金属污染与添加剂无关,更多源于原料大豆种植土壤或传统酿造工艺的缺陷。
商标设计的模糊边界
千禾味业自2007年率先打出“零添加”概念,2020年成功注册“千禾0”商标,并通过放大“0”字样强化品牌识别。然而,商标分类涵盖酱油、醋等调味品及广告宣传,却未明确与“零添加”直接关联。
法律专家指出,商标本身合法,但结合品牌长期宣传“零添加”产品,易使消费者误认“0”代表无添加,存在误导嫌疑。
行业标准缺失的漏洞
我国目前对“零添加”尚无统一定义,仅规定食品标识不得强调未使用的物质(如防腐剂)。然而,天然存在的重金属未被纳入监管范围,导致企业利用“零添加”标签规避责任。
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
事件曝光后,千禾味业股价四连跌,市值蒸发9.5亿元,投资者对其品牌信誉及长期盈利能力信心受挫。
行业连锁反应显现:海天、李锦记等品牌亦被卷入“零添加”争议,消费者呼吁全行业透明化。
消费者觉醒与监管升级
认知革命:消费者从“标签迷信”转向“数据化安全观”,要求企业提供第三方重金属检测报告,并关注原料溯源与工艺革新(如不锈钢罐体发酵技术)。
监管补位:专家建议将酱油中镉、砷等重金属纳入国标,并明确“零添加”定义,避免企业利用政策空白玩“概念营销”。
“零添加”的双面性
营销红利:零添加市场近年增速超20%,成为调味品企业必争之地,但其健康价值被过度包装,甚至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
信任代价:此次事件暴露部分企业重营销轻质量的短视行为,消费者对“伪健康”噱头的容忍度已达临界点。
重建信任的路径
企业责任:需明确标注“零添加”具体指向(如无防腐剂、无色素),并主动公开原料检测数据,避免模糊宣传。
消费者行动:选购时优先查看配料表(仅含水、大豆、小麦、盐为真“零添加”),并认准有机认证或第三方安全标识。
千禾味业的“翻车”并非偶然,而是行业长期忽视消费者知情权、依赖概念营销的必然结果。当健康成为商业博弈的筹码,唯有透明、科学与责任,才能重塑食品行业的公信力。这场风暴既是警示,亦是契机——推动行业从“营销内卷”转向“质量竞赛”,让“零添加”真正回归健康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