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人不知!七年数据,小麦秸秆还田,碳氮比动态调节
你有没有想过,在那广袤无垠的乡下大地,每一粒种子的生长,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就拿小麦来说,这种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的重要农作物,它可是个关键角色。很多农民朋友,天天守着自家的农田,盼着小麦长得好,产量高,可总是有一些问题让人头疼。你知道吗,小麦的秸秆还田可是大有讲究,这里面涉及到的碳氮比动态调节,90%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呢。
就拿华北地区来说吧,李大叔家的自留地,以前种小麦的时候,总是遇到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麻烦事儿。有一年,小麦长得稀稀拉拉的,叶片发黄,看起来病恹恹的,产量也低得可怜。李大叔急得不行,整日在地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原因。后来经过一番研究才知道,原来是秸秆还田没弄好,碳氮比失调了。
咱们先来说说小麦这东西。它是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适应能力强,要是种得好的话,那收获的季节金黄的一大片,看着就让人高兴。但是,它对土壤的要求可不低。以前啊,农民收了小麦,就把秸秆一烧,那大火烧起来,浓烟滚滚的,看着可吓人了。烧了秸秆,虽然一时觉得干净省事,可不知道,这对土壤可有大害处。秸秆一烧,土壤里的有机质减少了,肥力也下降,时间一长,土地就变得越来越“懒”,种啥都不爱长。
现在提倡秸秆还田,这是个好办法。把秸秆粉碎了,直接还到地里。不过,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就像我们身边,有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有个网友说,他在东北地区的田地里种小麦,一开始也觉得秸秆还田就是把秸秆碾碎扔田里那么简单。结果,按照老法子种了一季后,发现小麦生长得特别缓慢。一个月过去了,别的地的小麦都拔节了,他的地还跟没长似的。后来咨询专家才知道,是秸秆还田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碳氮比的调节。秸秆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氮元素,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氮肥,就会影响小麦的生长。
那碳氮比怎么调节呢?有科学研究做了一个实验,以七年的时间数据为基础。在一些地区,种植冷门的绿植品种像是沙棘与苜蓿,它们的生长状况和碳氮比调节都有着有趣的差异。沙棘生长周期较长,7年里根系虽然扎根很深,但对氮的需求前期较少,到了中后期对碳的固定需求大。苜蓿是绿肥作物,生长速度相对较快,7天内就能生长出新的叶片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碳素,15天左右就开始和周围土壤互动,释放氮元素。还有黑麦草,在同样的时间里,叶片的生长速度快,能很好地与根系配合调节碳氮循环。
对比那些在华北的常规农田作物,玉米3天就能长高几厘米,7天左右就能看到明显的茎部生长,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长到大半米高,对碳氮比的平衡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变化明显。小麦7天的时间里可能才刚刚探出苗尖,一个月的时间苗也才长到差不多膝盖高,生长速度慢很多,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节奏也不同。
所以啊,秸秆还田之后,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调节碳氮比。比如,在秸秆还田之后的3天到7天,这个时候小麦苗还小,土壤里的微生物在分解秸秆,会消耗很多的氮。所以就得赶紧施一些氮肥,给小麦苗补充营养。等到15天左右呢,要看看小麦的长势,如果长得慢,还得再调整一下肥料的比例。一个月之后,又要重新评估土壤的情况。
在我们国家的南方,种植条件和北方有很大的不同。那边地形多样,有山有水有平原。在南方的一些农场,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在稻谷收割之后,部分农场也会进行秸秆还田的操作。可是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温度较高,秸秆分解的速度比北方快很多。同样7天的时间里,在南方,秸秆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量就比华北地区多不少,碳氮比的变化也更迅速。南方农场主赵大哥就说,他之前就吃过这个亏,在南方的水田里种小麦,按照北方秸秆还田后的养分配比来做,小麦苗出现了徒长的现象。他仔细对比自己农场和北方农场的情况后,发现是因为南北气候不同,秸秆还田后碳氮比的动态变化时间节点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绿植品种对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再比如说寒地龙葵这种冷门绿植,在东北寒冷地区,7度的环境下,一个月可能就生长得很缓慢,而相邻种植的藜麦在同样温度一个月却能长到半人高。藜麦在秸秆还田后的土壤中,由于其根系发达能快速吸收土壤里转化后的氮素,对秸秆还田初期调节碳氮比帮助很大;龙葵相对来说就依赖更多天然的土壤碳源转化。
所以啊,这秸秆还田后的碳氮比调节真是一门大学问。每个地区、每个作物,甚至每个季节可能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种植方式、不同的绿植搭配,都会对碳氮比产生影响。
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种植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更好地根据作物生长的时间节点去精准调节碳氮比呢?这是个很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