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转色期糖分累积,摘叶透光三梯度,成熟前15天,品质提升关键节点
在许多种植葡萄的农户心中,葡萄转色期就像一场决定命运的大考。我就见过一位农户,他站在自家华北平原的葡萄园里,望着那些还没完全转色、看起来黯淡无光的葡萄串,满脸的忧愁。那些葡萄串,就像一群没长好的孩子,个头倒是够了,可就是少了点红扑扑的活力。这时候的葡萄,要是处理不好,之前所有的辛苦可能就白费了。
葡萄转色期啊,可是糖分累积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的葡萄,就像一个正在努力积攒能量的小战士。就拿巨峰葡萄来说,这个时候它的糖分如果能够顺利累积,果实就会饱满多汁,口感甜得很;要是糖分累积得不好,吃起来就会酸溜溜的。还有红提,这也是华北地区不少农户种的品种,在转色期,糖分累积就决定了它的甜度和色泽度。像这种冷门的品种,比如牛奶葡萄,在转色期的表现就和巨峰有所不同。牛奶葡萄在华北地区也是有些地方种植的,它在转色期间,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更加精细,温度稍微低一点或者高一点,都会影响到糖分累积。
我就认识一个网友,他是云南山区种植咖啡葡萄的。他说啊,在转色期的时候,要是哪天下了一场连绵的阴雨,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因为阴雨天光照不足,葡萄的糖分累积就会受到影响。他为了能让葡萄转色更好,每天都在葡萄园里忙活,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给葡萄更多的光照。
在葡萄转色期,摘叶透光可是很重要的一步,而且这里面还有三梯度的说法呢。啥是三梯度呢?简单来说就是,从葡萄开始转色到成熟前的3天、7天和15天这三个阶段,对摘叶透光的处理是不一样的。
先说说成熟前3天的情况吧。就拿山东烟台的葡萄园来说,那可是华北地区比较著名的葡萄产区。当地的种植户到这个时候,会轻轻地摘掉那些遮挡阳光的大叶子,但是又不会摘得太多,就像给葡萄开了个小小的窗户,让阳光能透进来一部分。为啥要这么小心翼翼呢?因为这时候葡萄离成熟很近了,过多的暴露可能会让葡萄感染病虫害,或者使果实的水分流失得太快。这就像照顾一个快高考的孩子,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不能给他太大压力,也不能完全不管。
成熟前7天呢,情况又有点不同了。比如说在四川的一些丘陵地带种植的阳光玫瑰这种比较热门的品种,在转色期到成熟前7天的时候,在北方华北地区可能摘叶的量就要稍微多一点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和四川那边的湿润气候是有差异的。在华北,这个阶段可以根据阳光的角度,把一些老叶、病叶更集中地摘掉,让更多的果实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促进糖分继续累积。我的一个东北的亲戚,在辽宁种葡萄,他也试过这种做法。他说刚开始还不太懂,后来发现按照这个方法做的葡萄,不仅颜色更好看了,还更甜了。
还有成熟前15天,这时候是重头戏了。像在福建的一些沿海地区种植的夏黑葡萄,因为当地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葡萄生长得比较快。在这个阶段,摘叶透光就得更加细致规划了。要根据每株葡萄的生长情况,把周围太多太密的叶子摘掉,让阳光能够均匀地洒在每一个葡萄上。有农户跟我说,他之前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怎么摘叶,结果葡萄颜色上不去,糖分也不够。后来听了别人的建议,在成熟前15天的时候,按照这个梯度进行摘叶透光,葡萄的品质就大大提升了。
在转色期,温度对葡萄糖分累积的影响也很大。就像在新疆的吐鲁番,那可是葡萄的天堂啊。那里的白天温度高,光照强,葡萄的糖分累积得特别快;可是一到了晚上,温度降得很低。这种昼夜温差大的环境,对葡萄糖分的累积是非常有利的。而像在江苏南部的一些平原地区,昼夜温差相对较小,种植的葡萄在这个时期就需要更多的人工辅助,比如通过适当的灌溉来调节土壤温度等。
在葡萄园里,不同品种的葡萄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就像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像马奶葡萄这种比较特别的品种,它的果实比较长,转色期比较长。在华北地区种植的时候,就需要更加关注光照的均匀度,因为它的果串形状比较特殊,不像巨峰那样圆润,容易被部分叶子遮挡。还有醉金香这种香甜度很高的葡萄,在广东一些热带边缘地区种植时,因为整年温度都比较高,在转色期要特别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不然会影响糖分品质,这时候摘叶透光的速度和程度就很有讲究。
说到这,我就想起我的邻居,他在我老家的小自留地种了一些玫瑰香葡萄。有一年啊,他没有注意转色期的光照管理。前期看着葡萄长得挺好,可是到了快要成熟的时候,颜色发绿,味道也不甜。他心里别提多懊恼了。后来他跟着村里有经验的老果农学习,下次种的时候,严格按照转色期不同阶段的摘叶透光梯度来管理,葡萄就长得特别好。
不过啊,在葡萄转色期要提高品质,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小细节。比如施肥,就像人吃饭一样,葡萄这个时候需要充足的营养,但是也不是乱施肥的。像硫酸钾这种肥料,在转色期适量施用,能帮助葡萄更好地累积糖分。还有修剪枝条,不能修剪得太厉害,不然会消耗太多树体的养分,影响葡萄的生长和糖分累积。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种植环境和经验。从华北到华南,从山区到平原,不同的土壤、气候都在塑造着葡萄不同的品质。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那里,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关于提高葡萄转色期品质的小窍门或者故事呢?这可能是一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也可能是大家在新的时代里摸索出来的创新做法。我相信,大家分享出来之后,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