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龙门过大年!来龙门,邂逅非遗里的年味

悦动在惠州 2025-01-15 03:24:42

再过十多天

就要迎来蛇年春节

也是首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

龙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中同样展现出了

丰富的非遗项目和传统习俗,

让我们一起细数龙门春节里的

非遗项目和特色传统吧。

↓↓↓

01

龙门春节演什么?

龙石头醒狮

龙华龙石头醒狮由古时的南海郡、番禺郡即今天的珠江三角地区流传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舞蹈,在明清时代龙华龙石头醒狮的狮头是用木头做成的。龙华龙石头醒狮队是以融舞蹈、音乐、武术为一体,表演套路:一般为两支狮,由狮子睡觉开始,锣鼓擂响,狮子熟醒睁眼,洗须舔身、抖毛、寻青、踏青、争青、吐青;充分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栩栩如生。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王赛春堂舞貔貅

王赛春堂“舞貔貅”以融合舞蹈、音乐、武术、故事为一体,讲述貔貅和沙和尚为村民寻找干净水源的故事,有着饮水思源之意。其角色有貔貅、沙和尚、黄猴仔,采用锣、鼓、钹击乐伴奏。随着喜庆祥和,威武雄壮的锣、鼓、镲敲击声,沙和尚左手执印扇、右手执柳青出场。右手拿着柳青拍打貔貅,用柳青引着貔貅向东、南、西、北叩拜四方神仙,寓意狮子游四方,吸纳四方之财,天下百姓风调雨顺。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舞龙

“舞龙”流传于龙门县城周围农村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民间又叫 “耍龙灯”,其形式品种多样,由音乐伴奏进行表演,凡喜庆日子,皆以舞龙助兴。舞龙是龙门县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祈求平安、丰收、驱邪、消灾降福。龙门民间舞龙也是农村青年练武强身的一种活动。解放前“舞龙”活动较为经常。据1995年版《龙门县志》记载:“1986年,……舞龙队1个,共24人……80年代以来,每逢春节均组织舞龙、舞狮、舞凤、舞春牛、舞鲤鱼民间武术表演……”证明1986年“舞龙”活动较为活跃。舞龙主要动作有“盘龙、滚龙、游龙等基本套路,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活泼敏捷,神形兼备。2017年入选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春牛舞

春牛舞流传龙门县各乡镇,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春牛舞是农村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每年每逢春节或开耕时节,寨下村则择日进行春牛舞表演。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用于教育农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并以此形式祈求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赞颂耕牛不辞劳苦、勤劳耕作,寓意农家要秉承牛的不怕苦不怕累,勤劳坚忍的奉献精神,表达对农家宝的爱怜之意。随着时代进步,这种民间演唱舞蹈形式已较少见,濒临绝世。2017年入选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出凤

“出凤”是流传于龙门县城周围农村的民间舞蹈,一般在春节、元宵开展活动,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民间“出凤”的主要内容是颂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表演者身套用竹篾编织、经装裱绘制,并以绣球等装饰而成的凤,由音乐、锣鼓伴奏进行表演。“出凤”动作轻松抒情,慢而有规律。整个舞蹈过程突出了凤凰的独特动作。2017年入选龙门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02

龙门春节吃什么?

年饼

龙门年饼流传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各乡镇,起源于500多年前的明代,那时就有除夕前打年饼的习俗。龙门年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佐料精制而成。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龙门年饼造型独特、形态各异,多以圆形为主,取月圆一家大小春节团圆之意,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大笼糍

龙门大笼糍盛于明代初期,它是年糕的一种,当地村民春节时期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大笼糍,传承于龙江客家的传统习俗文化。大笼糍主要材料是糯米粉,主要辅料是食用碱沙(主要作用是加强其口感和调色)。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这三天是做大笼糍的传统日。开笼一般在新年农历正月初二。大笼糍传统的食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糖水享用,香甜软糯。其二是切片后,放锅里煎成金黄色,煎好后蘸上糖浆或盐吃,口感爽滑,很有嚼头。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腊味

龙门腊味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时龙门各乡镇的乡村,由于远离圩市,购物不便,人们将自养的鸭、猪于冬至前后,宰杀、腊制,以便贮藏、待客,其风味独特,肥不腻口。秋风起食腊味,近百年来,龙门县腊味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腊味食品,腊香四溢。其制作在当地已经形成规模化,秋风起走在家门小巷,总能闻到那阵阵的腊肉香味。这一传统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2019年入选龙门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03

龙门春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上灯

龙门上灯习俗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上灯的意思就是天恩赐福奖赏天庭放子入族,传宗接代,寓意“添丁”。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初十九,龙门各个村落都会按照当地习俗所指定的日子,由户主抱着去年出生的男婴,带着拜祭品向列祖列宗参拜上灯。把新做的灯挂在祠堂祖宗牌坊面前的梁上,并把男婴名字登记入族谱,意指光宗耀祖,发扬光大,人丁兴旺。晚上宴请亲朋好友在祠堂喝“灯酒”以表庆贺。祠堂内,去年添了多少个男孩,就挂多少盏灯。挂上的灯每天早上由村民添上新的灯油至农历十六,不至息灭,所以也叫“添丁”称“上灯习俗”。上灯习俗的流程有:祭祖先、接上灯、吊灯、上灯火、请狮队助威、燃放烟花喝“灯酒”庆祝祈福。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做棚

龙门做棚流传于龙门县龙华、永汉、麻榨等各乡镇的春节民间习俗,在龙门县各乡镇都有“做棚”习俗,通常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集中选一个最佳日子(称为“棚日”)。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龙门县志》卷三风俗篇中记载:“……元日禮神祀祖烧爆竹飮柏酒親友交賀三四日乃已”,证明做棚习俗迄今至少已有160多年历史。

做棚习俗的主要组成形式有:一、舞狮拜祭祠堂;二、搭棚,请粤剧戏班做大戏;三、抢猪仔;四、晚上在祠堂里或祠前小广场做棚聚餐。五、请电影队放电影招呼亲朋好友。做棚当天鞭炮齐鸣,醒狮舞起。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你家还有什么特色风俗?

【评论区】跟大伙一起分享

来源:“龙门文旅”微信公众号

0 阅读:0
悦动在惠州

悦动在惠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