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后又重新现身!从濒危到现存600头,上海水牛背后有啥故事?

万物灵 2025-01-09 16:34:5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农业机械还没有进入到农田的时候,水牛便成了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因为它的汗腺并不发达,所以夏天要经常泡在水里散热,故而得名水牛。

这水牛全国各地都有,但上海水牛相比起其他水牛却有些独特。一般水牛体重为500-650公斤,上海水牛则要大得多,最重的可达1吨,是全国公认的著名良种水牛之一。

更重要的是,上海水牛还是国家认定的珍稀保护动物,这在田里耕作的水牛怎么还成保护动物了呢,它和其他地方的水牛有什么不同吗?

在几年前,上海水牛还被宣布灭绝了,那么是什么导致上海水牛陷入灭绝的困境的呢?神奇的事来了,明明被宣布灭绝的水牛,在几年后又出现在了田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海水牛的“过牛之处”

上海水牛是产于嘉定、宝山、上海一带的水牛。相比起其他地区的水牛,体质健壮结实,骨骼粗肌肉结实,体型特大。一般的母牛差不多有七百到九百公斤重,公牛就更厉害了,体重能超过一千公斤。

因为体型大,所以上海水牛的力气也更大,还特别能干活。要是让它耕旱田,连续干8个小时,一般能耕4000到5400平方米的地,要是状态好、发挥出色,最多能耕7000平方米呢!

东流水牛在耕水田的时候,一般使出的力气,也就在110到135千克左右。而上海水牛的称重可以达到500-8000千克,可见上海水牛在农田里是农民们的得力助手。

上海水牛母牛所产的奶质量也很高。一般每天的产奶量在10-15千克,虽说产奶量比不上专门的良种奶牛,但是它产的奶很浓,脂肪含量特别高。

平均下来,每100份奶里,就有 7.4份脂肪,碰到产奶状态绝佳的时候,脂肪含量能冲到9%!

上海水牛的繁殖能力也很强。平均怀孕一次要335天,差不多三年能生两胎,成年母牛每年产崽的概率,也就是繁殖率,能达到87%,生下来的小牛,成活率高达97.9%。

再看看其他水牛,东流水牛就差一些,繁殖率只有46%,生下来的小牛能活下来长大的概率更是只有78%。江汉水牛更慢,大多是5年才产3头小牛犊,或者3年才生2头。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水牛产下越多的小牛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可见上海水牛对当时的农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上海属于江南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对于牲畜的要求很高。而上海水牛耐热,能够以很好地适应江南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而且它不挑食,好养活。像本地的草料、水草,它都能够有很好地适应,就算喂的不精细,它照样能长的壮壮的。

上海水牛陷入灭绝的困境

这么一看,上海水牛无论是生产性能,还是适应性都比其他水牛都更好,那么为什么如此优良的水牛会在几年前被宣布灭绝呢?是什么让上海水牛陷入灭绝的困境里的呢?

首先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进程。上海作为我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地方,拖拉机、抽水机这些先进的农机具,一辆接一辆地开进了农田。

过去,上海水牛为了完成农活,得费好大的力气,在田里来来回回折腾老半天。就拿耕地来说,一头水牛吭哧吭哧干一天,翻出来的地面积还是有限得很。

可现在不一样了,一台中型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过去,一天翻耕的地,比好几头水牛加一块儿干出来的都要多好多倍。

而且拖拉机可不会累,不用像水牛那样干一会儿就得歇歇,它能没日没夜地一直干活儿。这么一对比,农户们一看,养水牛干农活也太不划算了。于是,大批农户都不养水牛了,水牛的数量也就随着减少了。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饲料价格,人工成本都跟着往上涨。上海水牛个头大,饭量自然也大,一头成年水牛一天得吃好多草料,这成本可不小。

再看看猪啊、鸡啊这些家畜,它们长得快,没几个月就能拿去卖钱,吃的饲料还少,投入一点饲料就能换来不少肉,特别“划算”。

农户们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一对比,养水牛明显不挣钱,还费钱,好多人就不想养水牛了,转头去养更实惠的猪、鸡,这么一来,养水牛的规模越来越小了。

有些养殖户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让水牛产出更多的奶,就盲目的把外地的水牛品种引进过来,跟本地的上海水牛配种。刚开始的时候,杂交水牛的产奶量是有所提高,让农户们尝到了一点甜头。

但是农户们没有要保护上海水牛纯种基因的概念,杂交水牛越来越多。慢慢地,纯种上海水牛那些特有的优点,像耐寒耐热、耐力强这些,都越来越淡了,纯正的上海水牛越来越少,基因库也被搞得乱七八糟。

这就给上海水牛传宗接代挖了个大坑,让它们越来越珍稀,最后一步步走到快灭绝的境地,太让人揪心了。

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是导致上海水牛陷入灭绝困境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区一个劲的往外扩,许多水牛居住的地方,例如农田、湿地还有滩涂等地,都被盖上了高楼大厦或者工厂与马路。从1980年到2000年这二十年里,上海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耕地都没了。

这下子水牛惨了,它们生活的地儿越来越少,没地方去,要么只能被赶到一块儿,挤在小小的地方养着;要么就得离开熟悉的家园,另找地方落脚。不管哪种,日子都不好过,吃的喝的哪有以前在田里方便,活动空间也小得可怜,水牛的生存条件也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上海水牛重现江湖

在前不久的农业农村部12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表示,在这次农业普查中,找到了包括上海水牛等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

明明是已经被宣布灭绝的上海水牛,究竟是怎么做到重出江湖的呢?

这还要从2019年的一次意外说起。当时,为了全面摸清上海农业资源的家底,一支由农业专家、畜牧研究员以及基层农技人员组成的调研队伍,开启了一场深入细致的大调研,他们跑遍了上海的各个郊县,逐一摸排各种农业物种的情况。

到达崇明岛的时候,队员们在稻田边瞧见了一群水牛。这些水牛乍看高大健壮,像以前常见的耕牛,可细看又不一样,毛色青灰有光泽,牛角粗壮且弯得规整,行动还特别机警。调研人员凭专业知识,猜这可能是濒危多年的上海水牛,赶紧上报。

消息一传出,立马引起轰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马上组织专家去崇明岛鉴定,确认是纯种上海水牛后,各方迅速行动。

科研院校承担基因测序等科研任务,当地政府准备资金,改善水牛生存环境、建保种基地,养殖户们也积极响应,分享经验参与保护。就这样,上海水牛在大家努力下,踏上重回大众视野的征程。

为了更好地保护上海水牛。在2021年1月,国家将其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也就意味着它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有了根基。

到2022年,保护全面升级。“上海水牛种质特性和保护体系研究”立项,科研院校、机构纷纷出力,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和崇明岛水牛栖息地来回跑,采集血样、毛发,用基因测序技术,揭开上海水牛耐寒耐热、力气大、奶质好的基因秘密,给选育、保护找依据。

同一时间,上海水牛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各方筹备保种场。选址、规划都很用心,找来畜牧专家、建筑设计师,按水牛生活、繁殖习惯,设计出宽敞舒服、分区合理的养殖空间。

现在更让人高兴的是,2万平方米的上海水牛保种养殖基地项目已开工,正稳步推进。基地有大片草地、池塘,给水牛提供充足活动场地,模拟出自然环境。

核心种群200头优质水牛,都经严格基因和健康检测,肩负延续纯种血脉重任。总存栏量规划450头,通过合理的雌雄配比、精心饲养、先进繁殖技术,让水牛数量慢慢变多。

结语

也许有人会问,在农业机械化进展的如此之快的现在,我们早就不再需要水牛来帮助我们来耕地了,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心思来保护上海水牛呢?

因为上海水牛身上承载着深厚的上海地域文化内涵,是上海乡土文化记忆的现实载体,它见证着上海从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到如今的纸醉金迷的“魔都”。它的在文化中所特有的意义,早已远超于它在田地为人们所耕种所带来的价值了。

0 阅读:2
万物灵

万物灵

一个非常喜欢动物的科普视频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