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懒惰或许真的就是一种无奈。在客车市场已经成为一片红海,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汽车厂商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以自身利益为代价,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厮杀。
今年年初,被称为“车圈鲶鱼”的特斯拉率先发起了攻势,随后在三月、四月相继降价,在汽车市场掀起了一阵波澜。特斯拉打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打燃油汽车,其他中国品牌也打起了价格战,一共有四十多个品牌,一百多款车型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降价浪潮。
“当消费者的需求降低时,汽车厂商可以通过降价来促进汽车市场的发展,但这一次的降价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为何?如果大家觉得下一次的价格会更低,那这一次就不会再买了,等下一次的价格降下来。今年的降价幅度实在是太大了,湖北市场上,有些车型从二十一万降到十二万,然后再降三万,顾客就会认为你没有降到合适的价位。经销商说,这两个星期,客流量很大,但都没卖出去。客户说,他们不能再降价两万,但湖北已经降价九万了,他们还在等着呢。”六月十七日上午,在第15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中宣部副部长徐长明如此说道。
在这个报告里,他也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近期汽车市场走势的观点。徐长明说,这一年的销售情况一直都很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年最差的时候,第二个阶段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第三个阶段。
他也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新能源车的市场将会相对快速地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前几天我们就讨论过了,车价还会有一些调整。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主要存在四种市场因素:一是龙头公司有能力保持价格的稳定性;第二, NEV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第三,积极的购买者越来越多;第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强大,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同时,徐长明也强调了,油轮与有轨电车之间是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关系,而非相互取代的关系。他说,“电动汽车和汽油汽车相比,只是一个比较优势,并没有绝对优势。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都有各自的顾客群体,市场空间很大。”
下面是徐长明讲话的内容。
尊敬的客人们,早上好!
我很荣幸能与您就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您交流意见。贾可教授想要我谈一谈,关于未来的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中长期的情况,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而对于外部的情况,却不太好判断,因此,我认为中期和长期的情况,还是比较困难的。今天,我们将与各位分享我们对于今年市场走势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以及汽油和电动车型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1-5月份汽车销售回升乏力及原因剖析
这是两个图表,从上方的图表可以看出,1-5月份,国内需求口径的乘用车销量增长2.3%,下面的图表是终端数据,即消费者直接购买汽车的数据,增长5.6%。这两项数据都很好。我们将时间拉长一些,与2021年进行对比,2021年1-5月份,内需口径的乘用车销量为814.9万辆,今年为772.1万辆,两个批发数据相比仍然下降了5.3%。
下面是终端数据,2021年1-5个月的终端零售乘用车销量为860.7万辆,与今年1-5个月的总销量为754.1万辆相比,下降了大约100万辆,同比下降了12.4%。因此,我们对今年汽车市场到现在的判断叫做“弱复苏”,跟去年相比,是有一定的上升。
何为虚弱?去年三、四、五的时候,疫情比较严重,尤其是四月份的时候,上海的疫情跟长春的疫情重叠在了一起,所以去年三、四、五的时候,我们的销量一直都很低。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批发增速仅为2.3%,零售增速仅为5.6%,因此我们认为是微弱的复苏。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认为,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点,需求不足,这个因素占了很大比重。这个图表是近5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基本都低于5%,其中有0.4%,有2.9%,有3.9%,这必然会对汽车消费能力产生影响。
我们从更直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下,这里有六个图表,左上方的图表是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疫情前,这个数据大约是125,在2020年,它出现了下滑,但随后又迅速回升。去年,因为长春、上海两个城市的疫情,消费者的信心已经跌落到了八十多点,而这个季度,消费者的信心又回升到了九十三点,不过距离巅峰时期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另一个指标是 GDP增长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两个数据都是十分相近的,然而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两者之间的偏差却相对较大, GDP增长了4.5%,居民收入增长了3.8%。事实上,与我们消费者购买汽车相比,更多的是居民的收入,其中包括了失业,这一点我们就不多说了。
然后是私企。红色的圆柱代表着国营公司,蓝色的圆柱代表着私营公司。从今年来看,一到四月份,国企利润减少了百分之十七点九,私营企业利润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四点六。我们都知道,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贡献了大约50%的税收,60%的 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就业。私营企业的这种状况,将会对投资,对新的就业人口,以及对新就业人口的工资产生影响。这个结构的改变,直接导致了过去四五年十万以下的汽车销量的大幅下滑。
第二个理由就是由于透支而产生的改变。去年实行的是汽车购置税的优惠,而今年则是取消了。去年的补贴,是5000块钱,11000块钱。因此,那些打算在一月份购买汽车的人们,很有可能会在十一、十二月份就开始购买汽车。我们估计大约有五十五万到六十万,这两个因素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
我们再解释一个现象,当消费者需求降低时,车企通过降价,理论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车市的增长,但今年的降价却没有产生这种情况。这条蓝色的曲线是一条需求曲线,水平代表着产量,水平代表着价格,从理论上来说,这条蓝色的曲线是一条下降的曲线,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也会随之上升。但这次的大减价,却让他们的销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何?D是一条曲线,价格下降会引起这条曲线的位移,但也有可能因为其它因素的改变而引起这条曲线的位移。比如,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那么这个国家的需求速度就会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很慢,那么这个国家的需求速度就会下降。
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包括人们的心理期望,这些都会影响到需求曲线的变化。如果大家觉得下一次的价格会更低,那这一次就不会再买了,等下一次的价格降下来。今年的降价幅度实在是太大了,湖北市场上,有些车型从二十一万降到十二万,然后再降三万,顾客就会认为你没有降到合适的价位。经销商说,这两个星期,客流量很大,但都没卖出去。顾客说,你们再降价两万也不成,湖北已经降价九万了,没有降价,于是,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也是为何,在这个时候,大减价并没有带来销量的提升。
一整年的汽车销售走势前低后高,需求稳定
我认为,这一年的走势,将会呈现出一个前低后高的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季度是一年中的最低点,第二季度是一年中的最低点,第三季度是一年中的最低点。从四、五月份来看,大体上就是这种趋势。这里有两条曲线,蓝虚线代表的是每月的真实销量,而红虚线则是经过季节性调整后的销量,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开始下滑,而在四、五月份开始回升,后期的涨幅会更大。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三点。
第一个基础是,经济的逐渐复苏将会逐渐传递给轿车的需求。由于之前的三个月里,透支因子都被吸收掉了,所以现在就没有了。GDP的增加表明了这种需求曲线的上升。随着 GDP的快速增长,需求曲线的上移速度也会随之加快。当需求曲线上升时,即便价格保持不变,销售量也从Q0到 Q’,这就是一种由收入带来的一种增长的效应,而在后期,较为谨慎乐观的判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经济的持续复苏。
从世界各大机构对我国经济的预期来看,情况的确有所好转。今年年初,他们对我国经济的预期是, GDP增速为4.9%,而现在,他们提高了 GDP增速,将平均增速调整为5.6%。我们对四个季度做出了一个预测,大概在第一季度有4.5%,第二季度有4.3%,第三季度有4.6%,四季度有5.7%,这是一个逐季走高的趋势,这表明了需求曲线将逐渐上移。因此,在今年各个季度之间,销量的分布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四季度的销量是最高的,第一季度是其次,第三季度是第三,第二季度是最小的,而今年,这四个季度的销售是一季比一季高,但是从增速上来说,二季度却是最大的,因为去年二季度是它的低谷。
另一个原因就是物价的变动。即使今后的价格不降,保持在当前的水平,也会比之前的价格低,所以需求也会比第一季度增加。
第三点,全国的政策可以稍微推动一下需求的增长,也就是总的曲线变动,基本就是推动需求的曲线变动。今年没有大手笔,估计效果不会很好。造成后续需求逐渐复苏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复苏与车价平稳变动,这是对今年轿车市场情况的基本判断。
新能源车市场保持稳定,但增速和渗透率下降
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讲对新能源车市场的看法。这两年半的时间,我们称之为“跨越”。在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加了大约2百万辆,达到了326万辆。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又增加了大约300万辆,达到了600多万辆。这是一个相对快速的增长,2021年的增幅是156%,而去年的增幅是91.3%,今年的前5个月,增幅是36.5%。从渗透率来看,2021年增长了10%,2022年增长了12%,今年的前五个月增长了3%,达到了31%,但四、五个月的渗透率都在33%以上。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认为,今后两、三年内,经济发展速度还会较快。因为扶持政策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主要的公司有能力保持价格的稳定性。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也是有可能降低价格的,而且不只是稳定。特斯拉的平均利润是一万零四千六百二十六美元,相当于七万多人民币,如果价格合适,还能再降四万,这还是因为去年卖出一千三百一十万辆的缘故。该公司今年的销售目标为180万台,同时也将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原因之一。
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并没有那么高,去年只有8854元,这个利润相当于去年的180多万辆,不过今年要卖出三百万辆,这意味着单车成本会有所降低,因此单车利润还算不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至少有能力保持物价的稳定。
第二个要素,NEV的应用范围变得日益广泛。
从车辆的种类来看,纯电动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以前在市区开没有里程焦虑,到郊区开没有里程焦虑,现在到省内开也基本没有里程焦虑,当然,省际间还有里程焦虑。
我用广州作为例子,从广州市区到广州的地级市,两百公里左右,可以覆盖百分之八十左右,三百公里左右,可以覆盖整个城市。目前电动汽车的标准里程为493公里,夏季八成,冬季六成,算上六成,大概能跑296公里。也就是说,从广州到其他地级市,如果地级市内都有充电站,那就不用担心距离问题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本的纯电动汽车,就是普通的家用汽车,也就是A00级别的汽车,还有 B级的汽车,都是普通的家用汽车,比如比亚迪的元。但有了这款混合动力电池,这款车就不再是二代了。很多家庭,都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汽车。
这是我们对比亚迪进行的调查,购买比亚迪的100户中,有73户只有一辆车,27户只有两辆车,在整个社会中,84%的家庭都有一辆车,16%的家庭都有两辆车,也就是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已经成为了普通家庭的一种选择,而以前的纯电动车,都是用两辆车来代替的,这是一种巨大的改变。
第三点是,积极的购买者越来越多。
我们来看27.2%,它是指非限购也不限行的城市的 NEV乘用车渗透率,在这样的城市里面,今年前五个月,100个人购买了大约27个人购买了新能源车型。去年的平均水平为22.3%,1-5月份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也就是说,这是消费者的自愿行为,因为你有选择油车和电车的自由。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由于华南和华东地区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的地区,这些地区合计占据了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份额,其中以江浙沪和广东最为迅速。例如,无锡一至五月份的电动车渗透率为41.1%,这也是去年的最高值,为33.4%,近几个月一直保持在40%的比例。另外,南京和苏州也在快速发展。
第四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愈来愈健全,力量雄厚,正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三年前,如果是一家电动汽车公司,他们并不愿意去寻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甚至要先投入研发经费,投入生产线,他们才愿意去寻找合作伙伴,但现在不同了,所有人都愿意去寻找合作伙伴,因为他们的产能,今年将会超过八百万辆,而中国的总产能,将会达到两千五百万辆,这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巨款。
上述四项改变将推动电动汽车的持续高速发展。
不过,与以往不同,我们对电动车未来的判断将会发生改变。在这两年中,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每年都会提高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因此,在2020年,这个数字将会从5.8%上升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27.6%。未来的变化,从今年起,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和渗透率的增速将较前两年明显放缓,不会在一年增加10个点、12个点,增速也不会那么快,今年增速为36.5%(前5个月)。
这是怎么回事?现在的电动车,已经和那些顶尖的合资企业,争夺着主流的市场份额,而这只是一个存量的市场,因为数量并没有增加。一流的合资企业,就是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这些都是我们称之为品牌力量的推动力,他们有自己的品牌,也有自己的溢价能力。
这些公司都有一定的实力,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进入他们的领域,他们一定会反抗的。在中国, A类汽车和 SUV分别占到了其销售总额的49.1%和16.7%,两者合计为65.8%,也就是2/3,也就是说2/3都是 A类汽车。丰田汽车的市场份额只有大约54%,本田汽车的市场份额低于50%,尼桑汽车的市场份额则达到了79.5%,接近80%。如今比亚迪秦和宋这两款 A级轿车,正在与 A级轿车分庭抗礼。你想想,当他们的电动汽车,都能跟那些汽车品牌抗衡的时候,那些合资公司,肯定也会出手的。
而且他们也知道,中国是他们在国际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所以他们必须要保住中国市场,如果中国市场被抢走,那么他们在国际上的销售,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众汽车在世界上的销量达到了四百四十五万六千辆,其中二百三十三万三千辆,分别来自于中国和丰田,分别是百分之二十五点八、百分之二十五点八、百分之三十九、百分之三十九、百分之三十九、百分之三十五,分别来自于丰田和百分之三十五,分别来自于中国和中国,中国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国的位置,他们必须要在价格上做文章。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合资企业的价格更高一些。二流合资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优势,而二流合资企业,价格优势更大,完全可以抢占二流合资企业的市场。但如果是主流的合资企业,那么丰田,本田,大众,别克,日产,都会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所以他们才会购买。
我遇到过许多类似的顾客。我就问他干嘛不去买一辆电动自行车?冯宇说,首先是电池不够用,其次,冯宇要有自己的品牌,因为他认为,那些自主品牌,还不够好。这意味着,主流的合资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很大,比如 BBA,比如大众,比如丰田,比如本田,比如日产,比如 BBA。因此,我们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将不如过去,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未来的汽车与电车将是竞争与融合的关系,而非取代的关系。
最后就是石油和电力的关系了。主要有三点:
第一,就是从能源的观点来看,这幅图要表明,我国的车辆不能全部使用汽油。我们拥有三亿多的车辆,每年消耗七亿多吨的石油。世界上每年有二十二亿公吨的原油出口量,而我们大约有五十亿公吨的原油进口量。我国预计,在未来,我们的汽车保有量,保守估计是五亿,略微乐观一点,六亿,也就是说,未来的汽车保有量将会翻番,目前,我们一年可以新增两千万,五年内新增一亿,保有量将会再次翻番,这对于我们的石油消耗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不过,能不能都用电?镍和钴都非常缺乏,而且现在不只是我们,全世界也是如此。我们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将全球的车辆全部更换为纯电力,一辆车安装100瓦的电量,就能容纳十亿辆车,如果一辆车安装50瓦的电量,就能容纳二十亿辆车,目前全球的车辆拥有十六亿辆,全部更换为纯电力是没有问题的。
但这两样东西,我们都很缺乏,我们的锂资源,还不到世界的十分之一。假如拥有六亿辆汽车,那么想要保证它的安全稳定运行,从宏观角度来看,它应该拥有多种能源方式,有油,有电,甚至在油车的未来,还会有其他的甲醇、乙醇、合成燃料、天然气等等。电的话,应该有多种模式,比如纯电、插电、增程、燃料电池,当然还包括氢动力。
第二,就是具体的细分市场,按照现在的条件,有些地区并不适合电动汽车的特性。就拿东北来说,去年全国新增的电动车占到了27.6%,其中东北新增的汽车占到了11.4万辆,排在第二位。为何不能?如果是纯电动车,夏天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毕竟空调不会消耗太多的电能。而冬天则不同,冬天的时候,气温会从两个方面下降,第一个方面,气温比较低,消耗的电量也比较多,而第二个方面,则是需要用电来加热,消耗的电量比空调要多得多。两种同步,一种是能量消耗,一种是能量消耗。所以,在东北,有句话叫,在极端条件下,连电池都充不上电。
第三个方面,则是汽车的利弊,最近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进行一些调查,包括油车店和电车,一共去了六七家,经过调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电动车要比油车省,众所周知,用车省钱,但不能太贵,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要推出同样的价格,让消费者心动的原因。如果一辆电动车比汽油车要贵得多,比如一辆十万块的车,在二三万块的时候,在二十万块的车里,在四五万的时候,都会被人抢走。第二个就是智能,对于年轻人来说,智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那就不重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条件。
缺点就是不方便补充。去年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用58分钟给一个公用充电桩充电,2-3分钟给油箱加油,比用电效率提高了20-30倍。但如果前方有一两个等待充电的人,情况就不同了。所以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些人,舍不得放弃这个机会,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更加的理智,更加的理智,更加的注重实用性。
我要谈的问题是什么?每个人都用这幅图片来说明,智能电话取代了普通电话。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九十,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所有人都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应该也是如此。但如果不能在电动汽车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想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走出这条曲线,首先必须要有新的产品比老的产品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它不依靠政策,而是依靠市场。
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是政府鼓励的结果。按照现在的情况,有些人会选择电动汽车,有些人会选择燃油汽车,我们说了能量补充、稳定性、电池安全性等问题,还有剩余价值,如果加入了电子产品,剩余价值就会迅速下降。一辆电动自行车,一年就能用掉一年,到了明年,还能享受三折优惠(昨天有专家说过)。周围的人都不肯把这辆车卖掉,非要把这辆车停下来不可。冯宇说,这些车,还得再卖几年,才能卖出去。换新车的时间,非但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过去,燃油车用了五年,而电动汽车却用了好几年,因此,我认为这也是其不能走上这条路的一个原因。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机相对于功能性机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你有什么,我就有什么,你没有,我就有。我们认为,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并不是这种关系。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燃油汽车与有轨电车将会是一种竞争与共融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新能源汽车和石油汽车各自拥有各自的用户群体,具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以上就是我要和你们分享的一些东西。我想很多电动汽车公司和智能汽车公司,都不会同意我的看法,但这并不重要,这只是我调查出来的结论。至于未来,电动汽车能不能取代汽油汽车,那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