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有两副面孔,书中写的只是一个,另一个面孔藏得太深难发现

君笺雅侃红楼 2024-09-06 19:34:54

“任是无情也动人”是整支牡丹花签的重点。如何解读需要了解这句诗的出处以及和牡丹花的关系。而这句诗背后涉及的典故,才是曹雪芹影射薛宝钗的关键。

与“莫怨东风当自嗟”一样,“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有两个出处。且先诗后词,词由诗出。但由于原文直言“一句唐诗”,便只能先由晚唐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诗开始讲起: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然而,看过罗隐的《牡丹花》诗后就会发现问题。原诗所写是“任是无情亦动人”,花签上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个差别看似不大,却与林黛玉修改“留得枯荷听雨声”为“留得残荷听雨声”完全不同。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枯荷”与“残荷”的区别,是李商隐与林黛玉面对的时间不同。枯荷当为九月后,荷花枯死于莲塘。残荷尚是八月底,将枯而未枯。林黛玉将枯改作残,是契合她当时的人生和身体状况,这一改非常贴切。

但罗隐原诗明确是“任是无情亦动人”,花签却改作“任是无情也动人”,从“亦”到“也”看似差不多,但典故的出处就不同了。

我认为曹雪芹如此写,实际是借罗隐的《牡丹花》诗,引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真正典出:秦观秦太虚的《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我们按照顺序,先讲罗隐这首《牡丹花》诗对薛宝钗的姻缘伏笔。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东风伴着牡丹花开肯定有原因,红纱细罗般的花朵是那么的美丽。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牡丹花若能善解人意化作女儿,定是位倾国倾城美人。即使不如人愿,也美的让人心动。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芍药甘作牡丹的近侍陪衬,芙蓉也避其妍丽开于盛夏池中。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可惜韩愈贪恋功名,辜负了韩湘的牡丹诗谶,蹉跎一生,失去仙缘。

罗隐的这首《牡丹花》诗,以拟人手法写出牡丹花的艳冠群芳,却又以韩愈的典故表达“错失”的遗憾。全诗的重点有三个。

一,牡丹真国色,却遗憾不能“善解人意”。用在薛宝钗身上,就有金玉良姻悍然卷入宝黛姻缘导致有情人不成眷属之意。虽宝黛情断错不在薛宝钗,到底导致贾宝玉失去林黛玉的遗憾。岂非“终身误”所指的“到底意难平”!

二,牡丹让芍药作陪衬,芙蓉退避三舍。完全是钗、黛、湘三美的写照了。

芍药被称“小牡丹”,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或为花副称之。曹雪芹为了对应此处伏笔,白日专门设计一出“史湘云醉卧芍药茵”的情节。以芍药影射史湘云。芙蓉自不消多说,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贾宝玉三个表姐妹,薛宝钗、林黛玉和史湘云,从原文的线索关联来看,都有与他姻缘的机会。最合适当属门当户对的史湘云。但林黛玉来后取代了史湘云。等薛宝钗再来,才有金玉良姻与木石姻缘的直接对抗。

史湘云最早退出与贾宝玉的姻缘之争,与薛宝钗日渐亲密。她在大观园中也一直住在蘅芜苑。前文讲林黛玉作《折足雁》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也是说史湘云与薛宝钗日后互相扶持,后文还会再讲到。

正是薛宝钗的金玉良姻“不解人意”,插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两情相悦”,导致林黛玉离开贾宝玉远嫁而去,最后是薛宝钗与史湘云姐妹扶持到老,可不就是“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这句诗中意所影射?

韩湘少年修道有成,放荡不羁。韩愈忧心侄孙,有意劝学。不想韩湘拿来一个花盆,聚土浇水种上一株牡丹,竟在冬日开出两朵牡丹花,花间现出金字诗一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借以反劝韩愈弃官学道得大自在。韩愈没有开悟,后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带头反对迎法门寺真身塔中释迦文佛指骨舍利,上《论佛骨表》奏疏被贬潮州任刺史,即刻启程不得延误。韩愈大祸临头顾不上家中妻子亲人被逼上任,行至蓝田关被侄孙韩湘追上,赠以“七绝”一首,诗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之句,才恍然记起当年韩湘妙法演化的牡丹花谶语,原来一切早有预兆。

罗隐在《牡丹花》中,以韩愈劝学,韩湘修道,佛骨舍利,韩愈辜负牡丹之谶等事罗列收尾,讲述辜负“牡丹花”之意,极为巧合的与薛宝钗劝学,被贾宝玉辜负,离家出家的“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结局对照上。

所以,有理由相信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姻缘的设定和发展,就借鉴自罗隐的这首《牡丹花》诗。牡丹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便是解开伏笔的“钥匙”。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34

君笺雅侃红楼

简介:红评作者,只为《红楼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