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朋友圈
12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3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所谓调查报道,称英国超市售卖的多种番茄酱可能含有来自中国新疆的番茄原料,这些番茄可能是“强迫劳动”的产物。BBC还发布了一段所谓揭秘新疆番茄涉及“强迫劳动”的视频,呼吁西方国家停止使用新疆番茄原料或成品。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表示,我们多次强调,新疆不存在“强迫劳动”,中国政府也始终坚决反对并严厉打击强迫劳动。新疆番茄和新疆棉花一样,都是享誉世界、家喻户晓的优质产品,从种植到采收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机采率分别超过90%和85%,又何谈“强迫劳动”呢?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不造谣传谣、不偏听偏信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也是公正客观媒体的基本素养。在这份调查报告和视频中,所谓“证据”很多都冠以“声称”“感受”等这样的主观臆断,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先入为主、断章取义,妄言新疆番茄采收行业存在“强迫劳动”。有关记者大费周章花几个月时间去研究十几种不同的番茄酱、却不愿花一秒钟去了解新疆的真相,这是典型的双标偏见。
近些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借“强迫劳动”来博眼球、蹭热点,一批批所谓“导演”“演员”粉墨登场,一篇篇所谓“证词”“报告”屡见不鲜。上周炒作新疆的棉花,这周又炒作新疆的番茄,下周是不是又要把黑手伸向新疆的光伏、新疆的胡萝卜,甚至是新疆的牛羊肉呢?可无论如何污蔑抹黑,都改变不了新疆产品物美质优的本质,破坏不了新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事实。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认清“强迫劳动”谎言背后的险恶用心,也欢迎大家多到新疆走一走看一看,实地品尝新疆的番茄,体验新疆的生活,感受真实的新疆。
“BBC”们怎么又“惦记”上咱们的番茄了?
继新疆棉花之后,咱们新疆的番茄又被外媒盯上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最近发布的“对新疆番茄的调查”中称,他们“忍受或目睹”了番茄田里的“强迫劳动”甚至“酷刑”,并“暗示”谁销售或购买来自中国新疆的番茄酱,就是在支持这种“奴役行为”。
BBC这样违背事实的报道,实在是让人好气又好笑。也有人跑来问小农,咱们新疆的番茄,是不是被眼红啦?
还真是很有可能,毕竟——
我国是全球加工番茄三大核心产区之一,
番茄酱年均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主导地位,
而新疆是中国加工番茄的黄金产区,
加工番茄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80%,
番茄酱出口量占全国的70%,
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
……
这样的成绩单,谁看了不羡慕?
新疆戈壁滩上的番茄晒场
不过,新疆番茄产业可是全方位的优等生。首先,BBC的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新疆番茄从种植到采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了,机采率已超过了90%,很少使用人力,又何谈奴役? 像今年,新疆塔城地区的3万多亩加工番茄就是100%全机械化采收,一台高效的采收机一天可采收100亩地,相当于150个人一天的手工采摘量总和,这样的效率才跟得上市场需求,如果真的要靠“强迫劳动”来采收,可能丰收季结束了都还没收完地里的番茄。 塔城地区一村民驾驶机械采收番茄。图源:新疆日报 兰玲摄 而且,经过多年发展,新疆番茄产业也正在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区共有番茄加工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从育种到田间、到车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 以昌吉州为例,番茄种植面积达25万亩,规模较大番茄加工企业有25家,年产番茄制品4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0亿元。 图为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某年产20万吨番茄项目一期生产线。图源: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巨海成 除了昌吉州,还有石河子、奎屯、沙湾、乌苏、博乐等地和焉耆盆地的县市,表现都颇为不俗。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巴州种植加工番茄面积15万余亩,加工番茄120万吨、番茄酱16万吨。塔城地区种植加工番茄12万余亩,其中乌苏市种植加工番茄7.66万亩…… 新疆焉耆县一村民在采收番茄 图源:新疆日报 确·胡热摄新疆番茄制品目前主要用于出口,仅有10%被销往国内,2019年,新疆出口大桶番茄酱排名第一的国家是意大利,出口量8.62万吨,出口金额6416.97万美元。新疆番茄,能获得番茄酱产销强国意大利这么大的订单,就是对新疆番茄品质极有力的认可。
新疆番茄酱 图源:昌吉州融媒体中心番茄酱产业是新疆三大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全区10万余农户参与番茄产业生产,对于新疆的普通农民而言,番茄已经不仅仅是一串串红色果实,更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红宝石”。
新疆一食品企业的员工正在车间分拣番茄,该公司年产番茄酱1万吨,产品主要销往西班牙、菲律宾、越南等国。图源:天山网 陶维明摄“BBC”们对新疆的描述完全不是事实,相信随着更多外国友人走进新疆,眼见为实,“BBC”们的谎言也将不攻自破。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三农头条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