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贵族太原王氏名门之后王述与王羲之,超高声誉引发互内斗

知历史 2020-07-28 13:29:26

兴起于曹魏、继盛于晋的太原王氏王昶、王浑、王济,祖孙三代,变成魏晋盛门。

那时候门阀意识风靡,做为皇室的太原王氏,进到“太原王氏”的黄金阶段。好景不继,西晋末年朝政日衰,王氏长门鲜有名人再出。唯有二门,即王浑之弟王湛一支,则日盛一日,代强一代。及王湛之子王承时,西晋王朝酿成“八王之乱”。

王湛之子王承

身为“骠骑参军”的王承,见天下将乱,便举族南迁,此支太原王家,在东晋南朝,终成巨宦大族。然而两家王氏却渐渐开始内斗起来!

王承抵达建业后,就进到司马睿慕府,出任从业中郎,变成司马睿的亲信股肱,受很高优待。因魏晋至今太原王氏门高族显,真心诚意地待人接物,再加上声誉非常好,所以受到南渡众臣的拥戴。

史称:“渡江名臣王(导)卫周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可惜46岁即亡,朝野痛惜之。

王述和王羲之

王承的儿子王述当时的年纪还比较小,可是后世史学家却给了他一个“少孤”的称号。这是因为他经常闭门在家,对待母亲极为孝顺,安守贫困,极其遵守诺言,很少与外界往来,从不追求声望,直到而立之年,依然默默无闻。然而,是金子必定会发光,所以他最终闯出一片天地!

王述和王羲之的不和,是王家渐渐衰落的标志。

王羲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可是谁能够想到,这两个人之所以相互轻视,竟然源于两人齐名,有竞争关系。

其实,两人幼时齐名,并不是什么好名声,“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而王述的状况更糟糕,名门望族之遗,名门之后,没有人知其才能,大家都说“此子不类其爷爷,是不是痴憨”?不仅没创下知名度,反倒有痴傻的行为。

提携王述的贵人王导

幸运的是,两人都遇到名人的提携而改变了。周顗用一块牛心提高了王羲之的身价,看到了他的本事。而提携王述的贵人则更有名,是大名鼎鼎的王导和庾亮。

王导以王述是太原王氏名门之后为由,举荐他去做中兵属(管理兵卒兵事的官职)。王述到职之后,默默实干,从来都不多说一句话,即使是王导召见,他也从不妄谈。

有一天,王导问他江苏米价几何?王述目望而不答(米价不属他管理范围)。王导于是就对随员说:“不椽不痴,人何言痴也。”王导对这个晚辈还是很照顾的。

王导问王述江东地区的经济数据,王述答不上来,这本来是个可以证明王述痴的证据,而王导却偏偏得出相反的结论,想要大力提携王述之意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

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却提携死对头王述

每当王导言谈,朝堂总是一片赞扬称颂之声。王述在场则义正词严地说:“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与一干阿附之声截然不同。

王导面带谦虚谢之,并对大臣庾亮说:“王怀祖清正贞廉、言简贵实,不逊于其爷爷辈!只是深遂旷远之理,稍显不够。”

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反而提携他的死对头王述,这也许加重了两人矛盾。

幸运的是王羲之沾了岳父的光,太尉郗鉴联合王彬(王羲之的一个叔叔)举荐羲之做官。从此王羲之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江州刺史的高位。

其实琅琊王氏与颍川庾氏争夺江州,最终妥协,暂时安排一个背景不深的人来过渡,就这样王羲之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点。

王羲之王述晚年的声誉

王羲之一向看不起王述,可是王述晚年的时候,声誉却越来越高,这让王羲之愤愤不平。王述在会稽守丧,在山阴办理丧事。

王羲之代理商会稽郡守,他说了数次要去吊丧,但是却一天天地往后面拖。之后来到,通告后主人家早已开始痛哭,王羲之却没进来哭吊就立即离开了,想用这一行为来污辱王述,因此两个人的仇隙更为深了。

之后王述担任扬州刺史,王羲之仍在会稽郡,获得这一信息,他就派一名参军入伍到官府去,规定把乌程分出来,创立越州。王述也背地里指令属下苛刻会稽郡的众多非法行为,王羲之迫不得已称病离职。

总结

王羲之把自己的失利归罪于儿子,认为是因儿子们才能不如王坦之(王述的儿子)。王坦之也没忘上代的恩怨,后来王献之离婚事件,有人推断极有可能是王坦之背后做了手脚。

到了下一代,王坦之的儿子王国宝是个奸人,位高权重。但此时王家之间已经没有了剑拔弩张的斗争,大家相互之间维护士族政治足矣。

0 阅读:39
知历史

知历史

讲述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