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节”狠心剁了一下手购买了“思嘉乐”巧克力,作为军迷和吃货久仰它的大名,很早之前就听过它的各种传说,传闻它是德国空军的飞行员们(机组)的最爱,里面有“神奇物”有提神功能,这对于二战时代飞行速度很慢的螺旋桨飞机机组来说是很受欢迎的,犯困的时候吃一块儿马上就精神了,疲劳感一扫而光 。
“思嘉乐”巧克力有三个品类,蓝盒的是牛奶巧克力、红盒是黑巧,还有一种是淡绿色盒,是果仁巧克力比较少见。
同最原始的版本一样,打开马口铁盒子里面有上下两层各8块。
那它的味道如何呢?拿一块接受度最高的牛奶巧克力放到嘴里,从感觉上来说同超市里所有品牌的巧克力相比没啥差别,只是甜的上略低,这是因为军用巧克力不能太甜了,很容易口渴,在飞机哪有水喝?即便是轰炸机上有水,但是没厕所憋尿多难受呀?所以军用巧克力里面的糖分刚刚好,甚至美军在二战期间的巧克力根本不放糖(倒是有点盐),据吃过的志愿军老前辈们说,就像没煮熟的土豆一样挺难吃的,不过真扛饿。
而最关键的提神作用,笔者却没感觉到,这也许是每天早上要几杯咖啡,咖啡因耐受度高的原因。
总得来说“思嘉乐”远没有传说中的“惊艳”,与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品牌相比它的口感是中等还偏下的,不算是高档品…当然这些都是个人观点,也会有很多人听了传奇故事后会“爱上它”的。
SCOH-KA-KOLA的分别对应配料表当中的巧克力、咖啡和可可果,但现在版本中没有显示咖啡因,据说较早前的配料表当中是显示有咖啡因的,它也是提神作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军用品和复刻的民用品是不一样的,从食品安全方面考虑咖啡因含量也不宜过多。
“思嘉乐”在1930~二战结束之前确实是德国兵的最爱,除了有提神的作用外,那时间德国巧克力价格昂贵是富人吃的东西,普通工薪阶层一年到头也不上几块,而在军队里也只有飞行员或者国防军校以上军官(党卫军是二级突击大队长,相当于少校)才有配给,其他人只有可可脂成分含量10%以下的太妃糖。
有人会问,德国二战期间就是发达国家了,吃颗巧克力就这么难?这个还真算是难事儿,首先德国没有可可树,是只有在中南部、南部非洲和中美洲才生长的经济树种。
二,德国是后发的工业化国家,等到他们成为发达国家后想对外扩张时,自然资源好的地方都被英法、甚至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抢完了,而中美洲则是美国的“领地”,所以想获得可可脂是比较困难的,想吃巧克力?就要花高价去从英国或者美国哪去买,回来再加工…这也就导致了巧克力在当时的德国是稀罕物。
有传说称“思嘉乐”的提神效果美国兵也知道了,在打赢战斗后去搜身德国军官,除了鲁格08或者瓦尔特39手枪、朗格手表、万宝龙钢笔外, 巧克力也是必须拿走的…前四者是肯定的,巧克力大概率是不太可能,因为美国兵的巧克力更多,不稀罕。
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实现产品和资本的对外输出,乃至原料的获取,首先倾销和压榨的对象就是殖民地,但殖民地太少上哪去得到原料?这也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德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幸亏是较早地完成工业化,用汽车、机器…等工业制成品换取有色金属、石油等基础原料维持生产,否则到现在还在啃黑面包。
但外汇是有限的,不可能进口许多的可可脂制造巧克力,所以它在德国只能是贵族们享用。
糖不但能提供营养的热量,甜味儿也是安慰剂,心情不舒畅或者紧张的时候吃一块就会有满满的幸福感消除一切烦恼。
翻开食品加工目录,什么:糖精(德国人最先获得专利,后来被孟山都创始人约翰奎恩大量仿制生产)、人造奶油、人造蜂蜜…相当多的食品替代品都是德国人最先应用,而这并不是科学发达,只是无奈而已,有大量的蔗糖、奶油、蜂蜜…谁去研究人造?
事情往往都是一叶知秋,德国这样的国家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地区性大国,但是成为全球大国或者超级大国的可能性极低,就是国土小、人口少、资源贫乏…低的原因,这也算是宿命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