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掉膘解决,盐砖悬挂位置,冬季牧场迁移,补盐时段要固定

晓月养殖 2025-02-19 16:15:34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畜种,它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是当地牧民重要的养殖动物。牦牛全身都是宝,它的全身长满了又粗又长的毛,尤其是腹部、腿部及尾巴上的毛更长,就像披了一身蓑衣一样,这有助于它在寒冷的天气里保暖。牦牛肉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很高,是当地居民以及游客非常喜爱的美食。牦牛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且口感独特。牦牛毛可以编织帐篷、绳索等生活用品,牦牛骨可以用来制作工艺品或者药材,牦牛皮则能制作皮革制品。

在实际养殖牦牛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痛点。就拿牦牛掉膘这个问题来说吧,在我认识的一位青海的老牧民扎西大叔,他养牦牛已经有30多年了。扎西大叔说,牦牛在秋冬季节如果掉膘严重,就意味着来年的繁殖率会降低,产奶量也会减少,整个养殖效益都会受到影响。像他那片海拔3500米左右的牧场,冬季牧草枯黄,营养低,牦牛经常吃不饱,时间一长就开始掉膘。

再看牦牛养殖的季节性牧场迁移。在西藏那曲地区,这里的地形以高山草甸为主。当地的养牦牛场景基本都是散养,牦牛们日常就在广袤的草甸上吃草。但是由于不同海拔地区植被的生长周期和特点差异很大,牧场的迁移就非常关键。比如说,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夏季雨水多,牧草长得茂盛,牦牛在那里能吃得饱且营养好。可是到了10月左右,天气渐冷,高海拔地区的牧草开始枯黄,就必须迁移到海拔稍微低一点,比如3000 - 3500米的地区,那里还有一些残留的牧草可以供牦牛过冬。

还有牦牛补盐这个事儿也很重要。有位河南来的网友朋友去四川阿坝州旅游的时候,在那边的牦牛养殖场看到,牦牛补盐如果时间段不固定,牦牛就会出现食欲下降、生长缓慢等状况。阿坝州属于高原山地,当地的牦牛养殖场分散在不同的山坡上。他了解到,这里的养殖户认为牦牛补盐就像是给牦牛补充能量包一样,应该像上班打卡一样固定时间。

说到牦牛牧场迁移,南北方也存在地域差异。北方的牦牛养殖场多集中在青海、西藏等地,那边的海拔普遍较高。像青海湖周边的一些养殖场,冬季寒冷且干燥,迁移到低海拔地区距离可能相对较短,但也得走个几十公里。而南方的牦牛养殖多在四川、云南等地,这里的气候相对湿润、冬季气温稍高一些,迁移的距离可能会短一些,不过植被的丰富程度和种类也会影响到牦牛对营养的摄取。

现在咱们说说牦牛掉膘的解决办法。首先,冬季牧草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储存的干草补充。但干草不能随便储存和喂养,要根据牦牛的种类、年龄和健康状况进行调配。比如说紫花苜蓿干草,它富含蛋白质和纤维,很适合牦牛食用,但储存的时候要注意防潮,避免发霉。还有一年生的黑麦草干草,它适口性好,牦牛很喜欢吃,但营养含量相对豆瓣绿(豆瓣绿是一种观赏植物,这里只是为了对比)等绿植的饲料要低一点。

补盐对牦牛的重要性可不仅仅是让它们更有力气干活儿。我曾听一位云南迪庆的养殖户讲,他的牦牛在夏季如果补盐不及时,到了秋季就会掉膘严重。在海拔2500米的迪庆山区,他的养殖场里种植了一些红三叶(冷门绿植),除了作为牧草,这些植物周围的土壤含有的微量元素也会影响牦牛的采食和健康。他说在牦牛补盐的时段上,一定要固定,比如每个月的中下旬固定的某一天。他还会在放牧回来的路上设置一些简易的补盐点,撒上一些加了盐的苜蓿粉。这样坚持了1年多,牦牛的膘情就稳定多了。

从牦牛掉膘的数据来看,据西藏阿里地区一些养殖场的统计,如果不注意冬季牧场的植被状况和牦牛的营养补充,牦牛掉膘率可能会达到20% - 30%。这对于养殖效益影响非常大。阿里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多为荒漠高原地貌,冬季气温低。牦牛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很不容易。那边养殖户会尝试种植一些当地特有的冷季型牧草,像燕麦草等,来缓解冬季牦牛的食物短缺问题。

牦牛牧场迁移这个事儿,还得考虑到地域的风水因素在老一辈养殖户心中的影响。在一些传统的藏族聚居的养殖地区,像甘南草原,他们认为牦牛牧场的选址和迁移都有讲究。虽然从科学角度没啥依据,但这种文化传承也影响着养殖的方式和节奏。这里的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牦牛在这儿吃着像冷蒿这类的牧草过着悠闲的散养生活。随着现代养殖理念的引入,养殖户们也开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比如用卫星地图来看不同季节的牧场植被情况,科学规划牦牛的牧场迁移。

在解决牦牛掉膘的问题上,养殖场的管理也很重要。就像内蒙古的一家牦牛养殖场(虽然内蒙古传统上以养殖绵羊等为主,但也有少量牦牛养殖场),他们有2000多头牦牛。他们采取分栏管理的方式,根据牦牛的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分成不同的群体。对于掉膘严重的牦牛单独管理,给它们提供专门的营养补充饲料,像玉米秸秆发酵后的饲料,营养丰富,牦牛容易消化吸收。同时,在牧场的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牧草,像紫花苜蓿、黑麦草、羊茅等,这样在不同季节都能保证牦牛有新鲜的草料供应。

再看牦牛冬季居住环境的问题。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这里有雪山和森林环绕,牦牛养殖场也分布在这样的美景之中。不过这里的牦牛在冬季会面临积雪覆盖牧草的问题。当地的养殖户会定期清理牦牛活动区域的小范围积雪,还会在牦牛棚舍里铺上厚厚的干草,给牦牛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他们会计算牦牛在不同环境下每天的能量消耗,比如在高海拔积雪覆盖严重的地区,牦牛每天的能量消耗可能比低海拔无积雪地区多30%左右。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个头疼的问题。有一次我到四川甘孜州的一个牦牛养殖场参观,那里气候湿润,牦牛容易得皮肤病。养殖场的老板就尝试种植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植物,像金花茶,混养在其他牧草中间。他发现牦牛食用了这些植物后,皮肤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甘孜州多山地,在牦牛养殖场的周边植被选择上就要考虑牦牛的健康因素。

牦牛繁殖也是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青海的共和县,一位养殖户老张给我讲了他的养殖经验。他说牦牛繁殖周期长,一般两三年才繁殖一次。而且在繁殖季节,要让公牛和母牛有足够的相处时间,像冬季的时候,他会让公牛和母牛在相邻的栏舍里活动,大概3 - 4个小时每天的相处时间,提高受孕率。

从牦牛掉膘的影响来看,掉膘严重的牦牛抵抗力会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我在甘肃的一个牦牛养殖场看到,由于当地水质不太好,加上牦牛掉膘,牦牛群爆发了呼吸道疾病。这个养殖场面积大概有500多亩,牦牛有800多头。为了预防疾病,养殖户除了改善水质,在饲料里添加了像黄芪(一种中草药)这样的中药材,还加强了牛舍的通风和消毒工作。

再说牦牛养殖中的环保问题。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地区,牦牛养殖场和当地的旅游业有一定的冲突。因为牦牛有时会跑到旅游景点去吃草或者玩耍,破坏了景点的一些植被。当地的养殖户和旅游部门就开始合作,合理规划牦牛的放牧范围。他们通过种植一些高山花卉,比如高山杜鹃,来吸引牦牛,减少牦牛对游客景区植被的破坏。这里海拔3000多米,夏季凉爽,冬季也不是特别寒冷,多种植这样的花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解决牦牛养殖的问题。

牦牛冬季饮水也是个关键问题。在西藏昌都地区,冬季气温经常会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那里的牦牛养殖户知道,如果让牦牛喝冷水,牦牛很容易生病。所以他们会采取一些保暖措施,比如建造有保温层的饮水槽。他们会在饮水槽外面包裹一层像聚苯乙烯泡沫板这样的材料,这样可以让饮水保持在一定温度。虽然这个地区是高原地貌,冬季水源冻结快,但通过这些小方法的改进,牦牛冬季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对于牦牛掉膘的问题,还有养殖户发现,给牦牛听一些轻柔的音乐,牦牛会比较放松,心情好可能就会有更好的食欲。在广西的一个小众牦牛养殖场(虽然是小众,但也是牦牛养殖创新尝试),当地养殖户发现,在牦牛舍周围的树上挂着小音箱,放着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牦牛掉膘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牦牛养殖的地域差异来看,南方牦牛养殖和北方有诸多不同。南方的气候相对温和,牧草生长周期长一些,但在夏季可能会因为暴雨等天气影响牧草产量。北方气候寒冷干冷,牦牛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在冬季只要解决好保暖和食物储备问题,牦牛也能很好地生存。比如在西藏林芝地区,这里属于南方的高海拔地区,植被丰富多样,牦牛可以采食到像高山柏等多种特色植物,但是在冬季也要迁移牧场。

在牦牛养殖场的规划方面,要合理规划种植区、活动区和养殖区。我在贵州的一个牦牛养殖基地看到,他们把种植区规划在山坡的上部,那里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种植了大量的黑麦草。活动区在山坡中部,有足够的空间让牦牛奔跑嬉戏。养殖区在山坡下部,靠近水源,方便牦牛饮水和养殖户进行日常管理。

牦牛掉膘和牦牛的品种也有一定关系。像在青海的牦牛品种和四川甘孜州的牦牛品种,它们的身体结构和适应环境能力有所不同。青海牦牛体型相对较大,更适合在高寒的环境中生存,而甘孜州的牦牛在适应复杂地形方面可能更胜一筹。这就要求养殖户要根据当地的品种特点来制定合适的养殖策略。

那在牦牛养殖的未来发展上,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解决牦牛掉膘、合理规划迁徙、精准补盐等一系列问题呢?这是每一个牦牛养殖户和关注牦牛养殖发展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希望大家都能从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出发,共同探讨牦牛养殖更好的前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