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60,如果你还有八九十岁的父母,那么一定要守住三条规矩

陪宝宝写日记 2025-01-15 08:56:17

最近看了奚美娟和吴彦姝两位老师演的电影《妈妈》,感触特别深。

影片里,85 岁的老母亲,细心又坚强地照顾着 65 岁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女儿,本该安享晚年,却再度扛起生活的重担。

那一幕,特别的让观众动容,轻轻拉扯着人心,让人忍不住感慨万千。

看着电影,我不禁琢磨,要是自己六十岁了,还有八九十岁的父母健在,该怎么把这日子经营好,怎么担起这份沉甸甸又暖乎乎的责任?

思来想去,总结出这么三条得守住的规矩。

惜身:孝顺的基石是自身康健

人到六十,本就是身体机能悄然下滑的时候,要是家里还有八九十岁的父母等着照料,那日子就像上了发条,一刻不停歇。

不少人觉得,把父母照顾周全才是头等大事,自己的身体,能扛就扛。

我大姨家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姨六十出头,姥姥姥爷都九十上下了,生活基本离不开人。

大姨满心都是老人,一天到晚围着转,洗衣做饭、陪诊拿药,忙得像个陀螺。夜里老人稍有动静,她立马起身查看,长期下来,睡眠严重不足。

结果,没过多久,大姨先是腰椎间盘突出,疼得直不起腰,紧接着血压也飙升,整个人虚弱得不行。

这下子,姥姥姥爷慌了神,本来被悉心照顾的他们,看着女儿倒下,心里满是担忧与无助。

这就说明,牺牲自己健康去尽孝,就像拆东墙补西墙,最后两边都不讨好。

古人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话一点不假。

六十岁的人,精力、体力都有限,要是一股脑把自己累垮了,往后漫长的日子,拿什么继续陪伴父母。

日常里,给自己留出点休息时间,跟着老朋友们打打太极、散散步,吃点顺口又营养的饭菜。

把身体底子夯实了,才能细水长流地尽孝,这才是对父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共担:赡养之路,携手同行

在赡养高龄父母这件事上,很多家庭矛盾频出,症结往往就在 “不均” 二字。

我妈有个老同学,家里兄妹三人,他排行老大。

父母年纪大了,生活诸多不便,他想着自己是大哥,理应挑大梁,没和弟妹商量,就大包大揽下来。

起初还能应付,可日子久了,经济压力、精力损耗让他苦不堪言。

弟妹偶尔来探望,还总挑剔这没做好、那没到位,老同学心里别提多委屈。

本是出于好心,最后却落得一身埋怨,亲情也有了裂痕。

老话说 “家和万事兴”,赡养老人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家人的携手并进。

大家坐下来,开诚布公地商量,根据各自经济状况、空闲时间,制定个合理的排班表,费用也规划清楚,谁都不吃亏。

兄弟姐妹齐心协力,老人看着孩子们和睦,心里舒坦,家庭氛围其乐融融。

每周家庭聚会,轮流照顾的间隙,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老人的趣事、新状况,既能交流经验,又能加深亲情。

让孝顺这件事变成家庭凝聚力的纽带,而不是矛盾的导火索。

豁达:坦然直面生死轮回

生死,是个沉重却又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当父母步入高龄,每一次生病都像是悬在心头的剑。

我们小区的刘伯伯,父亲患了重病,他四处托人找专家,各种昂贵的进口药、新奇疗法,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毫不犹豫尝试。

砸进去大把钱财不说,老爷子还被各种检查、治疗折腾得痛苦不堪,最后还是没能熬过那个冬天。

刘伯伯满心悔恨,自责当初是不是做得太过,没让老人安稳度过最后的时光。

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法则,谁都没法逆转。父母年纪大了,身体机能衰退,有些病症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治愈很难。

这时候,多听听父母的想法,尊重他们对治疗、对生命尽头的抉择,比盲目地追求 “救命稻草” 更重要。

在最后的日子里,握着父母的手,陪他们唠唠家常、回忆往昔,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平静、安心地离开,这何尝不是一种深沉的孝顺。

放下执念,用坦然的心陪伴父母走过生命最后的旅程,也是给自己心灵松绑。

人到60岁,都走到人生这后半程了,能陪伴高龄父母,是岁月给的珍贵礼物。

把这几条准则放在心间,顾好自己、携手家人、看淡生死,日子就能过得从容又温暖。

要是大家在照顾老人时,碰上好玩的、闹心的事儿,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把这份孝心经营得稳稳当当。愿各位长辈福寿安康,每个家庭都洋溢着幸福。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陪宝宝写日记

陪宝宝写日记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多平台育儿原创,专注育儿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