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座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绿瓦飞檐,落"樱"缤纷。
提起武汉大学,首先想到的代名词一定是樱花。
每逢樱花盛开的季节,校园内1000多株樱花竞相开放,吸引不计其数游客前去观赏,最多时一日游客高达20多万,当真是树上花海,树下人海。
自2016年起,武汉大学通过免费、预约、限额的方式控制游客数量,以保证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
将旅游发展为如此火爆的"副业",恐怕武大是头一个了吧。
副校长周叶中在《开讲啦》节目中说道:"到武汉大学看一场樱花,是每个人的梦想;在武汉大学看一场人海,是每一朵樱花的梦想。"
在温柔的春天去往古朴典雅的的武大赏一场梦幻的樱花,再看看樱顶、老斋舍、老十八栋、宋卿体育馆等这些积淀着武大悠久历史岁月的建筑,光是想想,小编就觉得很是美好浪漫啊。
周校长说,他认为,武大最打动人心的美,还是家国情怀之美。
1893年,晚清末年,拯救民族、文化复兴成为时代主旋律。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自强图存",继而创办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武大是最早声援"五四运动"的高校之一。
1927年,大革命席卷全国,武大也成为革命的红色阵地。
1938年,国共两党要员齐聚珞珈山,武大成为团结抗日的重要基地。
1950年,武大抗美援朝参军的动员会议上,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把学校牌坊上的"国立武汉大学"调过来,以《学大汉,武立国》发表演讲。
自武汉大学创建之日起,"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使得武大人时刻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同频共振。
然而,武汉大学可不只以樱花、"中国最美大学"美誉闻名天下,自由、包容、创新,从来都是武大的代名词。
小编觉得,武大就像是一个怀着126年深厚底蕴却永远保持着对世界的新奇、好奇与猎奇的少年心性,总是"皮得很",总爱尝试新的事物。
所以武大人追求卓越、注重创新,这就注定了它"爱折腾"、敢尝试,不走寻常路的风格。
"人之不存,才将焉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科专业的单一性与社会问题的综合性的矛盾。
基于这个认识,武汉大学设立了两门基础必修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这两本书是武大一百多位老师耗时两年,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精选了22部经典进行教材编写,"何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的主题贯穿其中。
2018年起,武大的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会收到学校的这份入学礼。
大学的初心是培养人才,而武汉大学也秉承着"改革创新之美和追求卓越之美,最终必须落到不忘初心之美"的原则,一直将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放在第一位。
但就算是严肃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武大也不甘于循规蹈矩。
武汉大学从初建以来,似乎骨子里就有着"不安分"的因子,不甘于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任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率先提出改革高考制度,尽快恢复招生。邓小平同志也当即肯定了这一提议。
改革的号角吹响,武汉大学也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阵地。
1978年,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学分制这一教育改革措施。
同时也率先了实行插班生、转系、转专业、导师制一系列改革制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汉大学开设了主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是最早开设这一模式的高校。
每年六月离去,七月到来,广大学子终于盼来了暑假。但是在武大,校园里依旧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息!
怎么回事?
真相就是,武大采用的三学期制正在进行中。
从2018级学生开始,武汉大学便实行"三学期制",采用"2+1"模式,全年总教学周数不变,压缩长学期,将原来的春秋两个学期共40周的学习时间,调整为两个18周的长学期+一个4周的短学期。
这个短学期就是第三学期。
相比于两学期制,实行三学期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学生一般可以在6月25日前结束春季学期,顺利地与海外(境外)大学的学期安排衔接,方便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这样能有效弥补传统两学期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交叉人才方面的不足,开拓国际视野,推进学生的国际交流。
除了方便学生更好地巩固专业课以外,第三学期还可以在不影响理论学习的情况下,更好地集中安排时间以便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
而对于少数学业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利用第三学期在学院(系)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重修、复习重考,有利于这些学生尽快补齐短板,卸下包袱,顺利完成后续的学业。
今年,武大的第三学期教学周自6月23日始至7月20日终。特色在于学校开设了45门国际课程,涵盖了科技、历史文化、社会伦理、文学艺术、哲学心理、物理、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在开设的三百多门课程中,囊括了国际课程、通识选修课、实验实习实训类课程、其他各类课程。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赴国(境)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学习。
有14000多名学生选择第三学期课程,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比例将近一半。
本科生院联系联合海外优秀资源开办的"武汉大学第三学期国际课程"项目,授课教师均为美国TOP100名校教授及副教授,全英文教学模式贯穿始终。
各学院也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学者为本科生授课,其中不乏院士、知名学者,学子在"珈"即可共享国际名校的精粹教学资源。
对于学校开设的第三学期课程,武大学子们好评连连。
这么别开生面的第三学期,就算"失去"了暑假,小编也愿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武汉大学是因为樱花而闻名天下,被很多网友称为"网红学校"。
这样听起来武大就像个"花瓶"。
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花瓶"内,插满了令人惊叹的"花",否则名校的王冠如何能戴得住。
根据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国大陆高校),武汉大学排在中国大陆高校第8位。
"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一直是武大不懈追求更高水平大学的无声宣言。
软科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众多学科都是排在前5%的位置,上榜学科数57,排名第3。
其中,遥感技术更是荣登世界第一的位置。
武大一直执着于追求创新、自由、包容是不无道理的,看看武大的老师和学子的风采就知道了。
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在上《形而上学》这门冷门课的时候停电,他在黑暗中讲课两个多小时,一百多个学生无一离开。
"冷门课"就这样成了"校红课"。
"黑夜哲学对话,眼眸升起灯塔",说的就是这一段佳话。
平均年龄77岁的六位院士始终站稳三尺讲台,共上一门《测绘学概论》。
进入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学生的迷茫、徘徊在所难免。
"烛光导航"制度,每个老师负责3或4个学生,有任何问题都能够相互交流,老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两名18级的武大学子,在"何为人"的"灵魂拷问"下,以"红楼体"和"杂剧体"的高难度古文体作答,完美地提交了期末答卷。
大概不寻常,恰恰就是武大的寻常。
除了如花的美景、自由的学风,"辩论之风"也是武汉大学独特的风景呈现,这里有着一群"最会说话的年轻人"。
"煌煌武大,雄辩天下",辩论的强劲实力也是武大追求卓越的鲜明表现。
武大辩论队从建立起,就荣耀加身,从未间断;选手以"儒辩"著称,但辩论风格是"火辣辣的穷追猛打"。
武汉大学辩论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支两次夺得华语辩论赛最高荣誉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2000、2010)和国际大专辩论赛(2001亚军、2010冠军)的队伍。
不仅如此,武大辩论队起队名习惯,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2019年2月,武大辩论赛因为各种奇葩队名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队名里玩梗不断,辩题却值得深思。国家社会、哲思、科学等话题,一直是武大辩论人希望通过辩论引起大家关注的内容。
求真明理,不惧权威。辩论为武大带来了众多荣誉,也影响着武大的气质。
难怪有网友玩笑道:"武汉大学满校园都在辩论。"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
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受益于武大的人文教育,武大人重视文化引领,他们敢说敢做,在一次次重大改革中走向开放,在社会各界都具有广泛影响力。
被称为"雷布斯"的中国知名企业家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是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同时兼任金山、YY、猎豹移动等三家上市公司董事长,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天使投资人,曾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及十大财智领袖人物、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等多项国内外荣誉,并当选《福布斯》(亚洲版)2014年度商业人物。
他在回忆母校时感叹道,武大教会他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和雷军同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的,还有毕业于经济系的企业家陈东升。他先后创办了嘉德拍卖、宅急送、泰康人寿,同时也是"92派"的发明人和领军人物。
金武大校区内的万林艺术博物馆就是陈东升在2011年捐赠1亿元修建的,被称为"中国最酷的高校博物馆"。
武大只产商业大咖?那就大错特错了,武大走出的文人也不在少数。
就算没有看过《百家讲坛》,相信大多数人也都知道易中天。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他,怕是最早的"知识网红"了。
池莉,著有《来来往往》、《生活秀》、《烦恼人生》等,1986年毕业于武大中文系,也是武汉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凤凰名嘴"窦文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持过《文涛拍案》《铿锵三人行》等诸多优秀节目。
优秀,是代代武大人根植于心的文化基因。
作为"中国最美大学",如果光是景色独一无二,那就不是武大的风格了。它的人文景观与文化,才是不可复制的风景。
美食广场?动物园?或许都能用来"调侃"一下武大。
武大有二十多个食堂,每个食堂都有获过国家奖的厨师,绝对满足一个"吃货"的期待。小编此刻已经在咽着口水羡慕不已了。
在武大,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的淋漓尽致。
2019年5月,武汉大学发布了一则视频,一只小狐狸悠然自得地走在珞珈山的大道上
这只名叫珞珞的小狐狸,活泼可爱不怕人,每日出入在珞珈山和武大学子的目光中。
"每只狐狸都会想选择一座山,一旦选上珞珈山,就不愿意挪窝。"
"马上高考的你,要记得选择珞珈山哦。"
就这样,小狐狸珞珞就成了武汉大学的又一代言。
学校为学生设置的专属露天电影院见过吗?
武大的梅操电影院,每周都会为学生选取最新片源播放电影。
想体验学生时代的纯美爱情?想感受怀旧气息的露天电影?梅操电影院都能满足。
就在小编睁大"星星眼"了解武汉大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武汉大学的官方微信平台和官方微博的头像,都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
微信平台头像是武大微信平台代言人——卡通形象"珞珞"和"珈珈";
而微博的头像,则是武大古典建筑飞檐的剪影照片。
比起其他以校徽、带有校名等标志性建筑照片作为头像的高校,当真是独树一帜了。
胡适曾把武大当做经典介绍给西方外交官:"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珞珈学子用他们的理想和责任坚守着"珞珈风骨",坚守着"国立武汉大学"的初心,牢记"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原则,将自由之风吹遍一代又一代武大人。
(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