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琉古帝国阿里乌斯河之战:国王的牙都被打掉,却一战赢得中亚霸权

冷兵器研究所 2024-09-11 10:34:07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压制用龙蛙

字数:6655,阅读时间:约17分钟

编者按:放眼整个古典军事史,阿里乌斯河战役恐怕只能用默默无闻来形容了。甚至于,堪称希腊化军事史泰斗的巴尔克瓦在对塞琉古军队重要的研究著作《塞琉古军队:战役中的组织与战术》 中,也仅仅只提及此役部分细节,而没有深入分析。此外诸如格兰杰 、泰勒 、格拉汉姆 等学者对此战的描述也相对简略。至于国内,上至学界下至民间,有关此役的叙述也颇为简陋。偶有专论此役的文章 ,也是充斥着虚构与臆想,为了推崇什么中亚史观罢了。然而,此役毕竟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军事史上唯一一场有着详细记载的战役,所以,我们尝试收集了所能收集到的材料,从背景、兵力、过程、结果影响等几个角度入手,尝试分析还原这场,近乎决定公元前三世纪中亚局势的精彩战役。

战役背景

首先,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阿里乌斯河战役的背景。

一般认为此役发生于公元前209年/208年左右,此前,安条克三世(Antiochus III)已经先后平定了米底总督莫隆(Molon)及其兄弟波西斯总督亚历山大(Alexander)的叛乱,还有阿凯耶斯在小亚细亚的叛乱,并征服了阿特罗帕尼斯与亚美尼亚。

在阿里乌斯河战役爆发前不久,更是大破帕提亚,迫使帕提亚王阿萨息斯(Arsaces II)二世投降臣服。因此,此时的安条克三世称得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整个中亚、西亚地区当之无愧的大帝。(这方面的故事,会另撰一文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地图示意

与兵锋正盛的塞琉古帝国形成对比的巴克特里亚方面,则正处于欧西德莫斯王朝时期。这就涉及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第一次王朝内战问题。

关于此次内战双方,主要是索格迪亚纳(粟特)总督的欧西德莫斯(Euthydemos)与占据巴克特里亚地区的狄奥多图斯王朝后两位国王、狄奥多图斯二世(Diodotos II)与安条克(Antiochus)。

霍尔特指出,约公元前225年,在后来被作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东部行政中心的阿伊哈努姆城曾遭毁灭性入侵,他将此视作狄奥多图斯王朝终结的象征,然而阿伊哈努姆实际上位于阿姆河北岸,属于索格迪亚纳与巴克特里亚边界处,故此次入侵应当属于内战前期,欧西德莫斯刚刚南下发起进攻。

再结合狄奥多图斯二世与安条克王皆发行大量金币的行为来看,此次内战烈度必然不小,可能对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国力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损伤。最终,欧西德莫斯推翻狄奥多图斯王朝,建立自己的统治。关于欧西德莫斯王朝建立时间、即内战结束的时间,以往研究多系于公元前230年或公元前225年。

但如前所述,前225年,欧西德莫斯方入侵至阿伊哈努姆城,彼时狄奥多图斯王朝仍控制巴克特里亚大部分地区,再据斯特拉波记载,欧西德莫斯的叛乱恰逢托罗斯山脉以外地区起义。这里或指小亚细亚的起义,可能就是阿凯耶斯的叛乱,如此,则可推定欧西德莫斯叛乱一直持续到前220年左右。

如果推测不错,则至迟于前220年,欧西德莫斯完全推翻了狄奥多图斯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这就意味着,到阿里乌斯河战前,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结束内战享受和平不过十年左右,正处于百废待兴、休养生息之际。

一边是连战连捷,兵锋正盛,一边却是结束内战不久、正百废待兴、休养生息。如此背景下,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欧西德莫斯的压力了。

▲欧西德莫斯钱币

战前双方动向位置

讲完背景,我们再来说一下战前双方动向位置。这方面可供参考的原始材料只有波利比乌斯的记载了。先录原文译文如下(选用杨之涵译本,部分语段参照余太山翻译修改):

当消息传来时,欧西德莫斯率领军队抵达塔普利亚(Tapuria)和部署一万名骑兵在前面防守阿里乌斯河的浅滩,安条克决定放弃围攻,并决定处置这些局势。距离这条河总计是三天的行程,他以中等步伐行进了两天。

但是,在第三天时,他命令自己其余的军队在黎明时分拔营;他自己则率领骑兵、轻装步兵和一万名轻盾兵在晚上快速地向前行军。因为他听说敌军(指巴克特里亚)骑兵白天就在河岸作了防卫,但在晚上的时候他们却撤退到了一座二十斯塔德(约3.5公里)远的城镇。

这里提到战前欧西德莫斯位于塔普利亚,一万骑兵作为其前锋被部署在阿里乌斯河浅滩(即渡口)。关于塔普利亚(Tapuria,Ταπουρίαν)的位置,斯特拉波记载巴克特里亚确实有名为Tapuria(Touriva)的省区,可能是欧西德莫斯之后西征帕提亚,在所征服地区设计的新行省之一。

霍尔特在其著作中提到这一地区位于赫卡尼亚以及阿里亚之间,离巴克特里亚西部边界较远,塔恩更是提及此处位于阿里乌斯河之西,因此欧西德莫斯及其部队绝无可能出现在此处。

所以,如沃尔班克等学者认为所谓“塔普利亚”其实是戈里内(Gouriana),关于此城所在位置有阿里亚与马尔吉亚纳两说,余太山认为后者更为合理,因为托勒密的地理志有提及位于马尔吉亚纳的戈里内城,可作佐证。

而根据托勒密所记载,此城就在马尔吉亚那重镇“马尔吉亚那的安条克”、即木鹿城的附近。

再说阿里乌斯河的位置,按托勒密划分,阿里乌斯河属于阿瑞亚地区,从地图上看则位于阿瑞亚与马尔吉亚那的边境处。如果说马儿吉亚那是巴克特里亚的西方屏障,那么阿里乌斯河就是马尔吉亚那的外围防线。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欧西德莫斯的战前部署问题。

上文可以看到波利比乌斯记载中欧西德莫斯在阿里乌斯河边只部署了一万名骑兵,很难想象他试图只依靠骑兵来阻挡一支规模更加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至于他的步兵的缺席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塔恩认为是因为欧西德莫斯担心他以希腊人为主的步兵在面对国王的时候会倒戈,不过考虑到当地已经独立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以及安条克后续战役之艰难,这一说法很值得怀疑,西蒙内塔认为欧西德莫斯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骑兵足够在敌军渡河之后阵型混乱的时候对对方造成重大杀伤(例如欧迈尼斯在科普拉塔斯河用约一千三百名骑兵和四千名步兵半渡而击,将安提柯一支刚渡河的一万人的军队摧毁)。

反观欧西德莫斯的步兵很可能在野战中无法对抗安条克的方阵,在守卫城市的战斗中却能派上用场,尼康诺夫则认为欧西德莫斯是想用这支骑兵尽可能杀伤安条克的士兵,而不是指望他们就能完全阻止敌军。

事实上没有理由认为一支单纯由骑兵组成的单位,能在这样的战役中表现比一整支更大规模的军队还要出色,这种想法毫无疑问是违背常理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回到波利比乌斯的文本上来。上述的推测都是基于欧西德莫斯早早坐镇于塔普利亚的情况,这就忽略了一种可能,即塔普利亚仅仅只是欧西德莫斯本队行军途中的一处途jing地,这支军队仍在前往前线的行军途中。

毕竟作为通过武力上位的希腊化国家的国王他很可能希望亲临前线,亲自带兵捍卫“用长矛赢得的土地”(比起赢得巴克特拉的围城战,在野战击败安条克当然更光荣),霍尔特也持类似观点,他虽然没直说欧西德莫斯也在往阿里乌斯河走,但他在写阿里乌斯河时提到。

“与此同时(欧西德莫斯的骑兵被击败并逃跑的时候),巴克特里亚国王正与他的其他部队在几英里外扎营……。”综上,我们认为一万骑兵只是欧西德莫斯的前锋,其本人的大部队就在后方路上。

再如前文所说马儿吉亚那是巴克特里亚的西方屏障,而阿里乌斯河就是马尔吉亚那的外围防线,抢占阿里乌斯河迫在眉睫,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让行军更快的骑兵前往阿里乌斯河阻截敌军来为其他部队到达那里争取时间。

毕竟,如果他没有分兵据守阿里乌斯河,而是让骑兵与行军更迟缓的步兵一起行军,安条克的军队很可能会先跨过阿里乌斯河使得他们失去有利的防守位置。从这点来说,欧西德莫斯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安条克三世无愧大帝之名,在探得巴克特里亚前锋骑兵的行动轨迹后,其于第三天果断带部分部队连夜急行军渡过阿里乌斯河的决策, 直接瓦解了巴克特里亚前锋骑兵据河而守的优势,使其失去半渡而击的机会。最终也使得欧西德莫斯御敌于边界的计划破产。

战前双方兵力构成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战前双方的兵力构成。这里先将相关兵力记载的原文摘录如下:

欧西德莫斯率领军队抵达塔普利亚(Tapuria)和部署一万名骑兵在前面防守阿里乌斯河的浅滩..... 他(安条克三世)自己则率领骑兵、轻装步兵和一万名轻盾兵在晚上快速地向前行军...... 国王将那些习惯在自己身边战斗的两千名骑兵召集起来.......

首先是巴克特里亚方面,如前述,我们只知道其在阿里乌斯河部署有一万名骑兵。但参战的一万骑兵的具体情况我们也一无所知。尼康诺夫认为从波利比乌斯文本的角度分析(ton baktrianon hippeis),这支万骑的军队应该是纯粹的巴克特里亚人,但这很可能是对文本的过度解读。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述,欧西德莫斯在成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的国王前,曾是索格迪亚纳(粟特)地区的总督,而该区与巴克特里亚一样,都以骑兵闻名。故而,这一万骑兵中应该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其龙兴之地的索格迪亚纳。

两地在波斯时期就以盛产骑兵而闻名,所以我们推测这一万骑兵中应该有不少本地土著骑手。当然,其中必然也包含一些希腊裔骑手。

▲欧克拉提德斯钱币上的巴克特里亚希腊裔骑兵形象

然后就是塞琉古方面,从上可知,安条克三世投入战役的先锋部队包括了10000名轻盾兵(Peltast)以及数目未知的骑兵与轻装步兵。从后文来看骑兵中有两支1000人的骑兵卫队——伙伴与先锋(Agema),也就是中译本中所述的“那些习惯在自己身边战斗的两千名骑兵”。

以上,就战前兵力来说,安条克三世的先锋部队明显处于兵力优势状态。不过,由于阿里乌斯河的阻拦,其兵力优势在战斗初期并未完全发挥出来,这点见下文分析。

▲塞琉古骑兵形象

战斗过程:有序战无序

接着就是战斗的过程。原文记载摘录如下:

由于这个平原很适合骑行,因此,他(安条克三世)在晚上就结束了余下距离的行军,而且,他成功地让自己的大部分军队连夜渡过了这条河流。当侦察兵向他们(指巴克特里亚方面)报告了这个情报后,巴克特里亚骑兵急忙前来救援和攻击正在行军的敌人。

安条克三世知道必须顶住敌人的第一波冲锋,于是将那些习惯在自己身边战斗的两千名骑兵召集起来,而命令其余的人组成连队和中队,按照往常的顺序各自就位。他自己则率领我所提及的两千名骑兵进军和抵御巴克特里亚前锋部队的第一轮进攻。

在这场战斗中,大家都公认安条克三世勇冠全军。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是国王的骑兵击退了巴克特里亚第一团。然而当第二团和第三团队发起冲锋后,他们却遭遇困境,而且损失惨重。帕纳埃托鲁斯(Panaetolus)现在命令自己的军队向前进军,汇合支援了国王及其护卫,他迫使那些无序地进行追击的巴克特里亚人掉头逃亡。

受帕纳埃托鲁斯重创的巴克特里亚骑兵不停地逃跑,他们损失了大部分的士兵,直到与欧西德莫斯前来汇合。在杀死和俘虏许多敌军后,王室骑兵撤退了,首次在河畔扎营。

在这场战斗中,安条克的坐骑受惊被杀,他自己则嘴巴受伤,掉了几颗牙齿。在这一次战斗中,他赢得了比其他任何人都要更加巨大的英勇名声。这场战斗结束后,惊恐万分的欧西德莫斯率领自己的军队撤退到了位于巴克特里亚地区的一座名叫扎利亚斯帕(Zariaspa)的城市。

据此,我们可以将战斗的经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欧西德莫斯的骑兵发现敌军渡河以后赶往前线,此时安条克除去骑兵卫队之外的部队还在重组阵型,(这些部队由帕纳埃托鲁斯负责),因此安条克三世只带先锋与伙伴两支部队合计两千骑兵投入了作战。

因此,以往有认为在这一阶段,是巴克特里亚方面一万骑兵群殴安条克三世的两千骑。然而,巴克特里亚人一方同样是仓促应战。因为从波利比乌斯的记载看,当安条克的卫队击退了巴克特里亚人的第一个骑兵团后(Hipparchy,不过在巴克特里亚军队中这一单位规模未知)。

第二个第三个骑兵团才投入战斗并让安条克三世陷入困境,这说明巴克特里亚一方的大部队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后才发起进攻,因此事实上战斗之初他们的兵力优势远远没有达到夸张的5:1。

再说一下安条克三世的困境,从后文“无序地进行追击的巴克特里亚人”一句来看,巴克特里亚后续部队的投入很可能击败了安条克三世,迫使其部分部队向后撤退。当然,考虑到全文盛赞安条克三世勇气,加上其战马死亡,我们推测安条克三世可能并未逃跑,而是率领身旁卫队于前线继续支撑。

▲安条克三世形象

综上,我们大致还原一下第一阶段的战斗过程:即安条克三世率领两千骑兵与巴克特里亚第一团骑兵接战,击退之。紧接着巴克特里亚后续的二三团骑兵赶到,在混战中击败了安条克三世,迫使其部分部队后撤。

虽然安条克三世被击败,但阻滞巴克特里亚的战术目的已经达到。前文所述的其他部队此时已经在帕纳埃托鲁斯的组织下进入战斗状态,整装待发。随着帕纳埃托鲁斯的命令发下,这些部队立刻前往接应支援安条克的骑兵,这时战斗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前面我们分析巴克特里亚的骑兵构成时提到其成分复杂,既有巴克特里亚和索格迪亚纳的土著骑手,亦可能有两地的希腊裔骑手。这种七拼八凑出来的大部队向来有着协调困难的劣势,所以从波利比乌斯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原先占据优势的巴克特里亚骑兵在此时已经进入了无序追击的状态。

以无序之军撞上有塞琉古有序的生力军,其结果显而易见。追击的巴克特里亚很快就仓皇逃跑了,随后剩下的骑兵也很快在塞琉古军队的重压面前溃散,并任由敌军追杀,许多士兵被俘虏或者杀死。

据波利比乌斯记载“他们损失了大部分士兵,直到欧西德莫斯前来会和”。正如前文所说,欧西德莫斯率领的大部队就在行军路上,他的赶到及时接应了溃逃的前锋骑兵。

但是,欧西德莫斯此时表现出了君主所不该有的恐惧的情绪,惊恐万分的带着剩下的军队一路狂奔,逃往一座名为扎利亚斯帕(Zariaspa)的城市。而安条克三世也谨慎地没有选择大肆追击,而是见好就收,撤退到河畔扎营,来接应后续的大部队。

▲aw杂志绘制的阿里乌斯河之战场景

战后影响

写到最后,就是关于此战的影响。从前文来看,输赢很明显,塞琉古胜利了、而巴克特里亚败了。

但是,巴克特里亚损失惨重的仅仅只是其前锋骑兵,欧西德莫斯本人所率领的大部队并未投入战斗。

从大局看,欧西德莫斯只是输了一场边境河流的保卫战,并未彻底失败,毕竟后方还有“马尔吉亚那的安条克”这座有8公里长的高耸城墙环绕包围的重镇可守。然而,欧西德莫斯战后却撤退到了一座名叫扎利亚斯帕(Zariaspa)的城市。

这座城市经余太山以及之前学者考证此城实际上就是巴克特里亚首都巴克特拉城。这意味着,欧西德莫斯在此战失败后直接放弃了整个马尔吉亚那地区,放弃了守卫重镇“马尔吉亚那的安条克”,放弃了整个巴克特里亚的西方屏障。

作为对比,此前帕提亚人在抵挡安条克时尚且试图用骑兵破坏敌军水源供给等方式来进行层层抵抗。而一场发生于边境的失败战役却迫使欧西德莫斯直接放弃一切在外抵抗敌军的行动退守首都。

因此,欧西德莫斯一时恐惧所作的错误决策,直接扩大了阿里乌斯河之战失败的影响。这位曾经用武力登上王座的国王在此时却作出如此胆小懦弱的决策,另人想起后世东方的某位高宗皇帝。

主要参考资料:

中文材料:

余太山:《希腊和古代中亚》

杨巨平:《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曾晨宇:《钱币上的巴克特里亚“新国王”安条克》

曾晨宇:《钱币学视角下希腊化世界的王位传承与嬗递 * —对巴克特里亚王国中早期历史的再审视(上)》

张录:《丝路开通初期木鹿的城市发展与功能演变》

波利比乌斯著、杨之涵译:《通史》

外文材料:

Michael J. Taylor:Antiochus the great

John D.Grainger:The seleukid empire of Antiochus III

Graham Wrightson:The Battles of Antiochus the great

Frank L.Holt:Thundering Zeus:The making of the Hellenistic Bactria

W.W. Tarn: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ndia

Valerii P.Nikonorov:The Armies of Bactria 700 BC- 450 AD

Willem Vogeisang:The Rise and Organisation of the Achaemenid Empire. The Eastern Iranian Evidence

Richard N. Frye: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压制用龙蛙,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3 阅读:435

冷兵器研究所

简介: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