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亡国百年的波兰重新复国。
刚复国的波兰军队使用着“万国牌”装备,这显然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因此,波兰人很快将一系列装备正规化和标准化的事项提上了议程,这其中就包括一个通用手枪的项目。
1918,波兰复国
起初,波兰人准备购买捷克CZ 24式手枪的生产许可证。然而,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波兰军方给出的反馈并不是很好,同时,购买许可证的花费也过于巨大,因此购买捷克许可证之事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而就在波兰与捷克代表团就该事项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参与谈判的波方专家彼得·维尔涅夫契茨提出了波兰人自己的手枪设计方案。
这位维尔涅夫契茨是一个受过帝俄军事技术教育的怪才,在华沙国立步枪厂工程师简·斯科尔齐平斯基的帮助下,他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自有方案的全部原理说明和草图等技术文件,从而给了代表团一个该项目已经全面展开的深刻印象,因此该方案很快获得了批准。
波兰人对骑兵情有独钟,在设计手枪时也考虑了骑兵的需要
维尔涅夫契茨提出的方案是一种使用9毫米巴拉贝鲁姆弹药(波军使用自己的覆铜钢壳弹,长15毫米,重7.5克)的手枪,它在设计时大量参考了当时世界上先进手枪的技术特性,并进行了合理化改进。例如,它在设计握把时参考了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设计,将握把底部做得较宽,从而提供了较好的抓握借力点,与此同时,它也通过简化复进簧装配工艺和优化拉壳设计等手段强化了枪械精度、减轻了生产强度。此外,因为波兰军队里包含相当数量的骑兵,所以设计师对枪支的安全性和单手操枪方便性等方面也做了相应考虑。
起初,两位设计师想以两人姓名的首字母相连命名该型手枪为Wis,但在有关方面的要求下,首字母W最后被改为了V(单词Vis在拉丁语中是“力量”的意思),因此该型手枪最后确定的官方名称是“Vis.35式9毫米军用手枪”。而由于该手枪的生产厂家为位于拉多姆的布洛尼工厂(Fabrika Broni Radom),枪身上会打上“F.B. RADOM”的铭文,因此也有些资料称其为“FB Vis”手枪或“拉多姆Vis.35”手枪。
拉多姆Vis.35,握把上有“FB”的字样
Vis.35的首支样枪于1930年诞生,1931年进行了测试,结果是试射6000发依旧保持可靠性,该结果说明它是同时期可靠性最高的手枪之一。1933年,Vis.35获得了第15567号波兰专利号。该型手枪随即进行了少量生产,并下发部队试用。试用成功后,Vis.35于1935年成为波兰军队制式武器。至1939年德国入侵为止,波兰人生产了相当数量的Vis.35式手枪(从序列号判断可能超过了60000支,而根据其他不同的数据来源,则有18000支、49400支等各种不同说法)。
一支标准的Vis.35总长211毫米,身管长115毫米,总重1.123千克(带弹)或0.95千克(不带弹匣),使用9x19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弹匣容量为8发,枪口初速为345米/秒,射程50米,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
德军使用的Vis.35枪身铭文
波兰被德国占领后,德国人接管了生产Vis.35手枪的拉多姆布洛尼工厂,由于Vis.35性能优良,德军在战争时期的军火需求又极其旺盛,因此德国人继续了该型手枪的生产活动。德占时期生产的Vis.35在其枪身固有铭文后又增加了“P.35(p)”的编号,并删去了原枪身上的波兰之鹰徽标,即将“F.B. RADOM(年份)(鹰徽)VIS Wz.35 Pat. Nr.15567”的铭文改为了“F.B. RADOM VIS Mod.35. Pat.Nr.15567 P.35(P)”。之后,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德国人不断因为各种原因更改Vis.35的原始设计。在若干次“工艺改进”之后,除了核心功能部件内部还保证质量外,Vis.35的次要部件和表面工艺都被大量简化。此外,随着战线的步步逼近,德国人还将位于波兰的Vis.35生产线向位于奥地利的“斯太尔”工厂搬迁,“斯太尔”工厂在战争末期生产的Vis.35是该型手枪的最简版,这种最简版不仅材料、工艺简陋到了极点,而且连正常的枪身铭文都不再铭刻,而只打上了“BNZ”的工厂代号。
苏联人武装的波兰军队清一色苏制武器
由于苏军逼进,拉多姆地区的工厂于1944年停止了生产,而奥地利工厂则依旧维持该型手枪的生产至1945年4月。在整个德占时期,波兰和奥地利工厂生产的Vis.35系列手枪总计约为31万支。
波兰解放后,苏系枪械在波兰军界一统江山,Vis.35的正式生产也因此很快终结。但相对来说,Vis.35在波德两国军警部门的使用则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有146支Vis.35在东德人民军中一直使用到两德统一,直到1994年才被接管了东德军备的德国国防军退出现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型手枪口碑较好,在90年代曾经进行了少量再生产,专供收藏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