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时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

医用模版 2025-03-25 20:04:51

最常见的主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热时如何使用解热

镇痛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热儿童何时使用解热镇痛

药,如何正确使用,在一些疾病或状态下如何使用,解热

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等。为了规范解热镇痛药在

发热患儿中的合理使用,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

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学术机构

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专家共识(解热镇痛药无效的发

热,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1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12]

1.1 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

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

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

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C或腋温≥37.5°C

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1.2 发热的分类

1.2.1 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 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

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C为低热,

38.1~38.9°C为中度发热,39.0~40.9°C为高热,

≥41.0°C为超高热。

1.2.2 按发热时间长短分类 按发热时间的长短又可

将发热分为4类。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局部症

状和体征;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伴

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

(feverofunknownorigin,FUO):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

温37.5°C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

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1.2.3 按照发热的热型分类 发热的常见热型通常分

为6种。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C以

上,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0°C;

弛张热:体温常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

波动范围超过2.0°C,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间歇热:体

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

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d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0°C或以

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

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

39.0°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

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不规则

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161·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年3月第35卷第3期 ChinJApplClinPediatr,March2020,Vol.35,No.3

需要注意的是热型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儿童热

型没有成人典型。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

了感染,或因解热药等使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

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2 发热的病因与机制

2.1 发热的病因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

感染性发热。

2.1.1 感染性发热 根据感染的病原不同,感染性发

热可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

非典型微生物感染等,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

见。近年来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微生物的感染及各种

真菌感染也很常见。某些特殊细菌的感染,如结核及非

结核分枝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等也时有发生。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感染性发热可见于呼吸系统感

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如肠道感染和肝胆系

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皮肤黏膜

软组织感染及血流感染等,其中呼吸系统是儿童感染性

发热的最常见部位,对于无呼吸系统症状的2岁以下儿

童的急性发热,需高度警惕泌尿系统感染。

2.1.2 非感染性发热[1,3]

2.1.2.1 风湿免疫性疾病 以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

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为常见,其他包括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自身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活化

综合征、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血管炎等。

2.1.2.2 肿瘤及肿瘤性疾病 血液系统肿瘤以白血病

最常见,其他包括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成纤维母

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尤文

氏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2.1.2.3 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的疾病 常见中毒性脑

病、脑炎后遗症、颅脑损伤、脑发育不全等,这类发热有

时可达超高热,退热药常无效。

2.1.2.4 产热、散热障碍 常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鱼

鳞病及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等。

2.1.2.5 其他 如创伤、手术、药物热、疫苗接种不良

反应、脱水热、暑热症、尿崩症等。

FUO的病因,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以感染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为主;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

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为主[4]。

2.2 发热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2.2.1 发热机制[5]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

机体,激活机体的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

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使

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包

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EP可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或经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其中发热激活物根据来源不同,分为2类,外致热原(如

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外来病原的致热物质)和某些体

内产物(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和体内组织的大量

破坏等)。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人体正常的

体温调定点在37.0°C左右,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感知体

温调定点和实际体温的差异,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使体温维持在调定点相应水平。EP可作用于颅内产生

前列腺素E、环磷酸腺苷等发热中枢介质,使体温调定

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如寒战、立毛肌收缩、物质代谢

增加等),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等),从而

使体温上升。

2.2.2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5] 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

代谢、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

体温每升高1.0°C,基础代谢率提高13%。在发热

状态下,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均增加,

如果长期发热同时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患儿就会消耗

自身的物质,出现体质量下降和消瘦。此外,高热期皮

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导致水

分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甚至危及生命。

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

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由于儿童神经系统

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期发热较其他时期容易出现热性

惊厥。有些高热患儿也可出现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

抑制的表现。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1.0°C,心

率约增加18次/min。在一定限度内,心率增加可增加

心输出量,但如果超过限度,心排出量反而下降。发热

还会使呼吸加快加深,经呼吸道的不显性失水增多。发

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因而产

生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中等程度

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

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

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6]。

3 发热管理的目标及舒适度的评估

3.1 发热管理的目标 包括(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

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

正常体温;(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

温;(3)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711]。

目前研究显示不应将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

的主要目标。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

复有益。目前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

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

率,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

改善整体临床状况。因此,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

儿童的舒适度,而不是仅关注体温是否降至正常。基于

上述原因,目前多个关于儿童发热诊治的指南均强调使

用退热药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依据

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而不是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

·261·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年3月第35卷第3期 ChinJApplClinPediatr,March2020,Vol.35,No.3

否使用退热药。我国2016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

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12]推荐:

对≥2月龄、腋温≥38.2°C,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

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

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儿童,因为发热可导致

代谢率增高,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导致病情恶化,

所以应积极降温。

3.2 体温与舒适度的相关性 体温与舒适度具有相关

性。发热时,体温升高及导致发热的原发疾病均可给患

儿带来一系列不适。儿童在发热期间,除了经口摄入量

减少之外,其活动、睡眠和行为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程

度的改变。目前的文献资料推荐发热患儿使用解热镇

痛药也正是基于舒适度提高后随之而来的活动和喂养

方面的改善,减轻烦躁和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7,1113]。

因此,认真评估发热患儿病情和不适程度,有利于

早期识别危重征象,及时干预,缓解不适症状,使患儿安

全、相对舒适地渡过急性发热期[14]。

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2526]。因此,各国儿童退热药使用

指南均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用于退热治疗[1112]。

5.3.1.2 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

感冒药合用 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与含有相同药物

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药物过

量中毒的风险,因此这两类药物应避免联用。

5.3.1.3 长期发热儿童的退热治疗不是主要目的 长

期发热儿童的关注点在于确认发热的病因,而不是单纯

的退热治疗。包括国外指南、荟萃分析等均指出,退热

治疗主要是在发热引起不适等情况下才考虑[12,27]。

5.3.1.4 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需通过肝脏转化代谢为有生理

活性的成分,参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

合成与释放,调控体温调节中枢发挥体温调节作用。新

生儿及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且不成熟,对NSAIDs

的转化代谢排泄较年长儿及成人相对慢,药物蓄积易致

肝肾损伤,甚至不可逆的组织结构变性坏死。世界卫生

组织建议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物[28]。

5.3.2 特殊情况下解热镇痛药的应用

5.3.2.1 热性惊厥及癫痫 现有证据表明,退热药不

能阻止热性惊厥发作,对其无预防作用。对于热性惊厥

或癫痫患儿出现发热时建议按前述原则处理。

5.3.2.2 哮喘[2931] 对乙酰氨基酚有引起哮喘的风

险,在生命早期应用该药与年长儿哮喘的发生有关,且

存在剂量依赖性。但有哮喘病史的患儿单次使用对乙

酰氨基酚并不会诱发哮喘急性发作;频繁使用则可增加

年幼儿童哮喘发作风险。对乙酰氨基酚诱发哮喘的风

险与布洛芬相似。最近也有研究显示,在近1年中有严

重哮喘发作的1~5岁儿童,应用布洛芬后哮喘急性发

作的风险高于对乙酰氨基酚。儿科医师应在对哮喘患

儿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退热药。

5.3.2.3 肝功能异常伴发热 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依

赖肝细胞药物代谢酶P450的作用。肝功能异常时使用

这类药物将加重耗竭肝细胞中谷胱甘肽,影响肝细胞线

粒体的功能,甚至导致肝细胞急性坏死[32]。儿童肝功

能损害达到以下标准:丙氨酸转氨酶(ALT)或天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AST)大于8倍参考值上限(ULN);或ALT

或AST大于5倍ULN,持续2周;或ALT或AST大于3

倍ULN,伴总胆红素大于2倍ULN或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1.5;或ALT或AST大于3倍ULN,逐渐加重,

伴乏力、恶心、呕吐、右上腹痛或压痛、发热、皮疹和/或

嗜酸性粒细胞大于5%,以及肝功能不全伴高热者,除病

因治疗外,禁用对乙酰氨基酚[3336],必要时可选用布洛

芬退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