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沙,原名徐茂庭,1922年1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马口镇金河乡徐家坮,2005年4月6日逝世。
胡沙少年时广泛阅读鲁迅、茅盾、丁玲等进步作家的作品,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和爱国精神。1938年,胡沙在重庆战时书报供应所任宣传员,后参加怒吼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四川旅外剧队参加革命宣传活动,1940年奔赴延安,在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后到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参加革命工作。
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保安处秧歌队任编导,1945年至1948年在华北联大戏剧系任教员、班主任,1948年至1949年2月在华北大学文工团工作,1949年至1952年11月在华北大学三部任班主任,并与戴爱莲等人共同编导了《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1950年至1953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任教员,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处任导演,1955年至1962年在中国评剧院任导演、编剧、导演组长、艺术处长、副院长,1962年至1984年任中国评剧院院长。1986年至1987年任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兼中国评剧院名誉院长,1991年10月离休。
胡沙编导的剧目众多,有《小二黑结婚》《祥林嫂》《春香传》《夺印》《三里湾》《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志愿军的未婚妻》《向阳商店》《四季长青》《吹鼓手告状》《米酒歌》《阮文追》《降龙伏虎》《高山下的花环》等。其中,《吹鼓手告状》《米酒歌》《高山下的花环》分别获北京市和全国的新剧目剧本创作奖。他还著有《评剧简史》《刘喜奎传》《马上评剧》等,其中《评剧简史》是最早反映评剧历史和评剧艺人从艺状况的书籍,在评剧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沙在现代戏的创作中执著地追求诗歌舞剧的风格,其作品中的一些唱段如《阮文追》中的“望北方”“正气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大鹏歌”“绿叶歌”“家乡歌”等,为塑造人物形象、抒发革命浪漫情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担任中国评剧院院长期间,坚定地执行中宣部文化部为中国评剧院制定的以编演现代戏为主的建院方针,使评剧男生唱腔的革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男演员走上了主演的地位,改变了评剧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局面,使评剧进入了大剧种的行列,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胡沙作为中国评剧院院长与其他七个兄弟院团一道倡议成立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并担任主席团成员之一,为推动全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离休之后,他仍被几十个兄弟院团推选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名誉会长,2004年被该研究会授予“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