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奥,奥巴马,最近又出来晃悠了。退休生活挺滋润,写书上节目,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这老哥心里好像还惦记着以前的事儿,尤其是跟咱们中国有关的那些事儿。他那本《应许之地》啊,说是回忆录,其实有点像个“吐槽大会”。700来页,提了咱们中国95回,这频率,比他当年在白宫开会还高。核心意思就一个:后悔了,当年对中国太软了。
为啥后悔?老奥说了,都怪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要不是为了救市,他早跟咱们“掰手腕”了,贸易战?早就打起来了!在《大西洋月刊》的采访里,他还补了一句:要是当年强硬点,绝对是正确的决定。
这话听着耳熟吧?有点像“事后诸葛亮”。当年全球经济都跟霜打的茄子似的,中国可是少数几个还能保持增长的经济体。老奥自己也承认,中国让几亿人脱贫,这是个大成就。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总比一个乱糟糟的中国好吧?再说了,中国手里握着7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还有大把外汇储备,这可是老奥救市的“救命稻草”。为了让美国经济赶紧回血,他哪敢跟中国翻脸?挑起贸易战?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所以,当年美国企业跑到中国投资建厂,老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宜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华尔街也乐得赚中国人的钱。这叫啥?这叫“闷声发大财”。不过,老奥心里也有疙瘩。一方面,他承认“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全世界都喜欢,美国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他又把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怪罪到中国头上。这逻辑,有点像“既要又要还要”。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说了,老奥那时候对中国就是“又想用又怕用”。这种纠结的心态,在美国政坛也很普遍。有人觉得应该跟中国学学,别老搞贸易保护主义。老奥自己也说过,美国要保持领先,就得努力工作,存钱,好好教育孩子,最好连中文也学了。老奥觉得,他当总统那八年,中美关系表面上风平浪静,没啥大冲突。但他话锋一转,又说两国之间积攒了不少矛盾和不信任。这就像两口子过日子,面上和和气气,背地里指不定有多少小九九。
中国这些年闷头发展,不干涉别国内政,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也比较克制。老奥觉得这挺难得,避免了很多麻烦。但他又吐槽中国“不守规矩”,政府补贴、汇率操控、倾销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
2015年,搞了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老奥直接放话:全球贸易规则不能让中国说了算。他还跟人抱怨,跟中国谈贸易就像菜市场买菜,斤斤计较。虽然嘴上说着支持自由贸易,老奥却没少给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对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这些项目,他也各种看不顺眼,觉得中国想搞“一言堂”。美国的目标很明确:不能让中国在亚太地区做大。
《应许之地》里还有不少“猛料”,比如老奥访华期间各种“草木皆兵”,担心被窃听、监视,甚至不敢在酒店房间开灯换衣服。他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骆家辉撞见“可疑人员”翻阅文件的场景。这些故事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不过,这些“八卦”确实让这本书更畅销了。老奥这退休生活,过得还真不赖。
现在的老奥,依然活跃在公众视野,时不时出来发表一些“高见”。他那些对中国的“反思”,也代表了美国一部分人的想法。中美关系这盘棋,以后怎么下,还真不好说。江湖路远,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