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门离家、在外很远的闺女来说,回娘家更是过年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然而,你这边欢欢喜喜地憧憬着见面的欢喜,煞风景的是,孩子并不能和你共情融通。
回姥姥姥爷家过年,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轻易带走,殊不知,娃越长大、大人越需要准备一箩筐的话好言相劝。
大年初二,小姑子带着两个孩子来看望她爸妈,开了几十公里的车,当天去当天就回去了。
让她们多待几天也不愿意,尤其是两个小孩,说啥也不在这里过夜。
据说,他们来的时候就不情愿,是小姑子两口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才勉强跟了过来。
这让我想起往年,我和妈妈家相隔千里,平日工作忙,基本上只有过年的时候可以团聚。
大宝刚出生的头几年,带着他就回家过年了,他坐飞机、坐卧铺还很高兴。
大概在他九、十岁的时候,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家过年时,他就不那么情愿了。
有时候甚至回家转一圈回来,还很后悔,因为奶奶这边的表哥表姐一群小孩,可以一起玩、看电影。
他更是提前打好招呼:“明年我不去姥姥家过年了。”
01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爱回姥姥家,尤其是回去过年?身边的姐妹们总是吐槽、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姥姥带大的孩子,就因为后来没住在一起,娃怎么就不亲姥姥了,也不爱回姥姥家过年。
坊间有个顺口溜:“外孙是狗,吃完就走。”
说实话,这句话挺伤人的。尤其对于重视骨肉亲情的宝妈来说,听到后心里更是不舒服。
都说“外孙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小时候对他再亲,长大还是和爷爷奶奶是“一伙儿”的。
天津人更是绝。把自己的孙子、孙女称为“红眼儿”,管外孙、外孙女叫“白眼儿”。
在天津的大街上,老人带着孩子上街,如若遇到多年未见的老熟人,人家可能会问:“这是红眼儿,还是白眼儿?”
真的是姥姥养、姥爷疼,再怎么疼都是白疼,因为是外姓人,所以疼外孙到头来是白疼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些孩子确实有越长大越不爱回姥姥家的现象发生,但是绝不能上升到道德层面,乃至人身攻击,说其是“白眼狼”。
娃不爱回姥姥家的背后,也有很多原因可以探究,现实虽然很扎心,但是孩子也很无奈,要相信他们是有苦衷说不出的。
①外部环境影响,关于血缘关系的错误引导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生活在其中,就离不开社会世俗的看法和评价。
第一,不恰当的开玩笑:认为姥姥家不是自己的家
孩子过年回谁家过年,其实无非都是走亲戚,却被划分为是谁家的人,不是谁家的人。
记得有一年回乡下奶奶家过年,带着大宝去走几个姑奶家,还没到家门口,就被嗓门大的小姑奶提前迎接,一把抱过去大宝:“我们X家的人回来了。”
说着,还不忘揶揄身边自家的娃:“你都不是我们老X家的人。”
第二,血缘的错误引导
在大众 的认知中,跟谁姓就是谁家的人。所谓“认祖归宗”,说的就是归根的问题。
人们长期受此文化影响和熏陶,认为孩子去姥姥姥爷家就是“走亲戚”,在姥姥姥爷家生活就是“寄人篱下”。
相反,在爷爷奶奶家就是在自己家,不分亲疏有别。
②内部家庭环境,不同教养方式带给孩子的错觉
小孩子内心是纯洁的。遇到“不怀好意的”人硬是要问:亲爷爷奶奶还是亲姥姥姥爷?
其实,孩子是无法抉择的。就好比之前多多参加节目,总是旁边有叔叔阿姨问他:
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情商高的多多很烦恼,为什么非要在喜欢爸爸和喜欢妈妈之前二选一,不能同时喜欢吗?
同理,孩子也是。孩子所表现出的“主体我”,是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相比较奶奶的随意、躺平、溺爱,回姥姥家不自在、被比较、被管束,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回姥姥家不自在
因为长期没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姥姥爷并不太熟知孩子的喜好。
又因为和女儿亲,所以自然对外孙也会更严厉些。过年回家,不是问考了多少分,在班级中排名多少,就是要求表演个才艺,希望能拿得出手,给自己脸上增光。
孩子希望有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回姥姥家意味着要远离熟悉的小玩伴,还要跟着妈妈走亲戚,要“按章行事”。
所以,很多孩子越长大越不爱回姥姥家,因为怕比较而自卑,而且束手束脚也不自在。
第二,奶奶更放纵一些
孩子是“趋利避害”的,谁能满足他们的浅层面的要求,谁就对他们好。
随着“姥姥带娃”异军突起,姥姥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自然会更严厉些,有时候难免会吵骂孩子。
而奶奶不经常见孩子,自然会更依随、放纵些,要什么玩具、干什么事有求必应。
相比之下,孩子更愿意去奶奶家。
③姥姥姥爷可能错过了孩子最重要的两个“依恋期”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关键是有两段,一个是出生后到6岁,这时候的记忆在宝宝大脑中还没完全扎根,只是一种陪伴、被需要的感觉;
一个是孩子6—10岁间,这时候的孩子理所当然的认为,监护者就是照顾者,就是他们最亲的人。
这时候,谁在他们身边陪伴时间长,经常嘘寒问暖、有求必应,在眼前晃悠,他们就愿意贴上去、主动承欢膝下。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尤其是三岁前是被姥姥带大的。
一是因为姥姥在女儿生育前后,因为担心会主动前来伺候”月子“,顺便承担起了带宝宝的责任;二是因为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所以会多带几年,等到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了,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孩子头几年的记忆都是模糊的,尤其是三岁前的记忆往往好像被自动删除了。
如果在以后的时光里,和姥姥姥爷不经常见面,电话里听到的声音、见到的面容也不真实,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不愿意和姥姥姥爷亲热亲密。
大宝就是被姥姥带到三岁多上幼儿园后,姥姥回家了。因为离家远,只有过年的时候可以回家小聚几日,也是来去匆匆。
家里的孩子也少,小的时候回家,家里的大人还逗逗他玩,他越来越长大了,自己一个人无聊的在家,也就是看看电视,没有可以有共同语言的小玩伴儿,所以也不爱回姥姥家过年了。
02
给爸爸妈妈的一点建议遗传学认为,较爷爷奶奶直系亲属来说,孩子和姥姥姥爷血缘也是一样的亲。
据相关理论推算:外孙身上有姥爷四分之一的基因,有姥姥四分之一的基因。
外孙不是外人。孩子长大后的一些小举动也并不能真正说明什么,真是那一阶段的心理表现而已。
和姥姥姥爷亲不亲,是否孝顺,还在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倪萍一直感念自己的姥姥,回忆起姥姥也是几度哽咽;
前《Elle》时尚主编晓雪也曾说过:姥姥对她有对美的启蒙的认知,虽朴素但依然用美丽态度过活每一天的理念对她影响深远,让她对姥姥永记心间。
姥姥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份特殊的情感,这里面揉合了几代人的基因传承和情感记忆。
没有条件和姥姥朝夕相处的家庭,平日里多让孩子和姥姥联系说说话、多回家看看,多建立情感连接,孩子自然从心理上更容易接近妈妈的原生家庭,愿意回姥姥家。
你们说,是这样吗?
你家孩子愿意回姥姥家过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