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尧典》之前必须先了解的古天文学背景知识(二)

字说文 2024-06-28 09:06:54

古时候的天文官,同时也是史官。他们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做好立表测影的工作,恭恭敬敬地迎接太阳的升起,恭恭敬敬地为日落送行。每天都要仔细辨别和记录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位置,测量正午时刻日影的长短。测日影的目的有三:

1)测定东西南北的空间方位;

2)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分别是在一个回归年中的哪一天;

3)测定大地的中心点。因为统治者要「居中而治」,作为其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大约在西周时有了铜壶漏刻这样的记时设备后,古人就可以除了在白天观测日影之外,还可以在夜晚固定的时刻,以子午线和南方的地平线为基准,观察天球赤道处的天象了。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天上的恒星就像是360度环形球幕上的星象图。地球自转一周360度,需一天24小时。天上的星象图每小时60分钟要移动15度,每4分钟就要行走1度。而二十八星宿,就是古人沿着地球赤道而建立的天球坐标系。东方由: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宿组成。前六宿构成了青龙的形象。北方由:斗、牛、女、虚、危、室、璧,这七宿组成。其中的虚、危两宿构成了玄武的形象。

西方由:奎、娄、胃、昴、毕、觜、参,这七宿组成。其中的觜、参两宿构成了白虎的形象。南方由: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宿组成。其中的张、翼两宿构成了朱雀的形象。当日出于正东方,日落于正西方,而且昼夜的时间长短相等。夜晚,张、翼两宿所组成的朱雀形象出现于南中天。此即「日中、星鸟」。

以此来确定这一天就是一年中的春分日。当日出与日落点的位置出现在最北的一端,之后就折返向南移行。而且这一天正午的日影最短,而白昼的时间最长,古人最初就把这一天叫做「日长至」。夜晚,「大火星」出现于南中天。此即「日永、星火」。以此来确定这一天就是一年中的夏至日。又当日出于正东方,日落于正西方,而且昼夜的时间长短相等。夜晚,虚、危两宿所组成的玄武形象出现于南中天。此即「宵中、星虚」。以此来确定这一天就是一年中的秋分日。

当日出与日落点的位置出现在最南面的一端,之后就折返向北移行。而且这一天正午的日影最长,而白昼的时间最短,所以古人最初又把这一天叫做「日短至」。夜晚,「昴星」出现于南中天,此即「日短、星昴」。以此来确定这一天就是一年中的冬至日。

所以「东作」、「西成」,是观测和记录早晨日出点与傍晚日落点的位置;「南讹」、「朔 易」,是观察和记录日出与日落点南北移动的变化。 二分二至这四个气,是凭藉肉眼就能够直接观测到的,而且正好是位于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中点,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借此校正阴历于阳历两者之合历。

古人还通过物候来观测气候。春天的时候,阴阳和谐,鸟兽孳尾;夏天的时候,鸟兽脱毛;秋天的时候,鸟兽又开始重新长毛;冬天的时候,鸟兽为御寒而长出了细密的绒毛。

胡厚宣先生著《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一文说,有一板商代甲骨文的刻辞(合集14294 #),上面刻着四方和四风的名称:

東⽅⽈析,⾵⽈協。

南⽅⽈因,⾵⽈微。

西⽅⽈含,⾵⽈彝。

北⽅⽈夗,⾵⽈役。

这是一篇对鸟兽物候特点描述的习刻,不是卜辞。原刻中把西方的神与风的名字错刻颠倒了。

应该是:

西⽅⽈彝,⾵⽈含。

古人的命名非常朴素。

“析”,是折的通假字,是昼夜平分的意思。“协”,即阴阳和谐,鸟兽孳尾。

“因”,是因循、因袭,即长的意思。“微”,是鸟兽的毛因天热而脱落得稀微。

“彝”,是夷的通假字,平的意思。

“含”,是鸟兽开始重新长毛,但还没有长好。

“夗[yuàn]”,是屈曲,有短的意思。

“役”,是御的通假字,鸟兽长出了细密的绒毛以御寒。

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其实就是四方之「气」。分至四神所主的四时,古人就叫它「四气」。《尧典》中沿用了甲骨文中四方之神的名字。「隩[yù]」与「夗」的上古音相近。

—以上是根据冯时先生的授课笔记整理而成。

0 阅读:0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