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王涛
9月26日,当阳市淯溪镇刘河村。金色稻田一望无际,收割机往来穿梭。
“得益于小田并大田,村里农田成了香饽饽,曾经抛荒地种满了稻子。”村党总支书记曾祥宇介绍,刘河村地处漳河与李家冲河间,此前村民承包田块小且分散,不便集中连作,加之田块阻隔、灌溉不便,只能半荒半种。去年,村里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田成方,沟成渠,全村稻田面积增长1000多亩,整治田地被种粮大户承包,农户流转收益增长30%。
当阳是全国粮食主产县,有耕地121.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07.87万亩。近年来,当阳顺应山形水势打造“连片田”,量身定制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9.69万亩。
高标准农田整治,推动适度规模种植经营。截至目前,当阳从事粮食种植的农业经营主体861家,种植面积58.94万亩;种植5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801户,种植面积5.61万亩;规模化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71.3%,新增粮食产能8万吨。
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种植
庙前镇民天米业加工厂里,源源不断的稻谷被送上生产线,在高速旋转的滚轮作用下,谷壳被剥离,露出洁白的米粒。
民天米业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汉大米”首批核心企业。
“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种植模式,让我们的粮源有了更好的保障。”总经理尚春霞说,过去因土地分散,品种、种植标准难以统一,大米品质没有保障,只能一车一车拖到市场上,供人挑选。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整块田机械化水平提高,品种更易统一,品质提升更明显。
目前,民天米业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63家市场主体以资产、资金、土地经营权等形式入股,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农资采购、种植、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农事服务全覆盖。去年,企业高标准农田种植面积8万亩,今年达到13.6万亩,全部订单式种植“江汉大米”。
尚春霞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将从去年2.2亿元增至3亿元。
近年来,当阳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片田为基础,不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家,以民天、飞翔为代表的省级龙头企业已发展水稻订单种植25万亩。
小田并大田,亩均降成本200元
当阳坝陵村村道两旁,大片平整的农田里,稻谷收获在即。去年全村改造田地1200亩,统一流转给湖北民天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村党支部书记周永红说,看到其他村的土地升值了,荒地也盘活了,坝陵村坐不住了。去年秋收过后,村里就组织村民开会,推动“小田并大田”。
“愿不愿意把承包地拿出来,参加高标准农田改造?”“愿不愿意参加土地流转,交给市场主体统一运营?”几轮会议后,涉及的村民全票予以支持。
民天米业联合体也和村里达成协议,统一流转1200亩土地,作为试验田。
但在今年5月,农田改造完成后,有村民反悔了,想要种地。这让村里犯了难,周永红说,这与村里“一盘棋”的思路不一致。
陈江艳今年57岁,此前家里有15块大小不一的承包地,大约30亩。根据陈江艳的要求,村里协调,由民天米业联合体在连片大田边缘重新划出连片同面积地块,交由陈江艳耕种。
“现在田块大,有引水沟渠,还有机耕道,用机械很方便,种地省心多了。”陈江艳说,虽没有原来的地块地段好,但种起来方便了。
让土地“活起来”,当阳鼓励村集体集中小农户意向流转土地,统一对接市场主体合作联营或村集体领办合作社。
周永红算了一笔账,小田并大田后的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田间道路通达度均达到80%以上,地力大幅提升,亩均成本降低200元,每亩每季增收116斤,村集体还能增收100元。
耕种管收,交给社会化服务
王店镇跑马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种粮大户杜心春,他刚参加完一场油菜水稻轮作现场会。
今年5月,杜心春流转承包了3600亩高标准农田,其中,2684亩在跑马村。
杜心春是当阳市鑫春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此前他的身份是鞭炮商人。
“规模化农业有前景,不愁销路,收入也稳定。”杜心春说,自己干过不少行业,2020年,他第一次流转400亩地,尝到种地甜头。
今年3月,农田开始整治前,杜心春参与了农田定制。在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的基础上,当阳按照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引导企业规模化流转土地,提高农田利用率。
杜心春说,现在只需请两个人负责管理,除季节性雇请村民外,耕种、收割都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他在跑马村的2684亩水稻收获在即,预计亩产在千斤上下。水稻收割后,将在田里种油菜。
“今年第一年,水稻收入有望突破200万元,很划算。”杜心春笑着说,后期还准备流转1700亩农田,目前正在洽谈。
在当阳,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来不少社会资本青睐。省农发集团在淯溪、庙前、半月等地流转土地9700亩,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带资700万元参与半月镇红光片区高标准农田“投建运管”一体化推进试点。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