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流影响未来工作收入吗?诺奖学者为你揭秘

小饭说事 2025-02-16 17:46:36

“海淀妈妈”“教育内卷”“鸡娃” 这些词你一定不会陌生。父母的教育焦虑源自每个人都关心孩子的期望,希望他们能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未来。

很多人把收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现实中,身边收入高的人并非都学历最高的,教育和收入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202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的视角。

01

卡德教授因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获奖,而与教育和收入关系密切相关的是,他和其他两位教授对教育与收入关系的研究成果。

美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岁儿童当年九月入学,年满16岁才可辍学,这使得年初出生的孩子若 16 岁辍学,接受教育时间就比年末出生的孩子短。

通过这一规定,教授们研究发现,多上一年学对个日后收入有一定正面的影响。

接受12年教育比11年教育的人年收入增加约12% ,对应的就是高中毕业;接受 16 年教育比 11 年教育的人收入高出约65%,对应大学本科毕业;然而接受研究生教育对收入提升相对不明显。

这表明,家长们重视孩子上大学的思路是正确的。

02

那么,中学教育的差异又有何影响呢?在美国大城市,精英高中和普通公立高中存在明显差距。教授们采用断点回归方法,以录取分数线为断点研究发现,对于分数在录取线附近的学生,进入精英高中的学生在高考中并不比普通公立高中的学生表现更好。

这意味着家长不必强求孩子进入顶尖高中,只要孩子自身优秀且努力,在不错的高中也能取得好成绩。

对于大学教育,教授们选取SAT 成绩 1400 分且同时被哈佛大学和马塞诸塞大学录取的学生进行研究。在考虑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后,发现选择不同大学的学生未来收入并无明显区别。

这说明名校教育并非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高考失利未进入理想大学,未来发展也不一定差。

这些研究基于美国数据,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查,研究生月工资指导价中位数约 18000 多元,本科生约 10700 多元,高中、中专或技校毕业生约 5200 元。

早年学术研究表明,中国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未来收入增加约 10%,其中大学教育回报率最高,每年增加约 16%,中专、大专次之,高中回报率仅 4% 左右。

清华大学李宏斌教授利用双胞胎教育差异研究发现,大学教育每年带来收入增加约 10%,中专大专约 7% - 8%,而高中教育回报率为 0,即没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收入无显著差别。

这也与国家中考分流政策相呼应,教育部计划将中职和普高比例设定为 50%,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将来不上大学, 无法养活自己,这是过度担忧。

03

上了大学并非就万事大吉。部分学生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不好好学习,只混文凭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历证书对他们而言价值几何?是只想要文凭学历、还是踏踏实实学习,等学校平台提供机会?

广西河池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出现挂科现象,后续几个学期陆续又有挂科,部分挂科没有重修记录,最终有 8 门学科 “挂科” 导致无法毕业。在毕业典礼后,他选择失联,手机、电脑等都留在宿舍,给家人带来巨大痛苦 。

曾经轰动一时的 “东方神童” 魏永康,13 岁时就以 602 分的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学,17 岁更是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 。但他从高中时吃饭都是母亲喂,导致他毫无生活自理能力。到北京读研后,没了母亲陪读,他生活陷入混乱,最终因忘记考试和交毕业论文被学校劝退。

这些经历令人唏嘘,寒窗苦读走进大学的殿堂却遗憾退场。家长单一从学习成绩上给与孩子过高的期望,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即使是智力超群的“神童”也会因无法适应社会,而被无情淘汰。对于高校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文凭,而应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诺奖研究到国内数据都表明,大学教育在提升收入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虽然高中教育在不能上大学的情况下回报率较低,但不能忽视教育对个人综合素养和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育是长期投资。作为家长,要理性看待教育阶段的选择,注重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发展。作为学生,要珍惜教育机会,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都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