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中国存款最多的五个省市依次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牢牢占据着全国金融资源的“金字塔尖”。
从最新数据看,这五省市2024年存款余额总和超过12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堪称中国经济的“钱袋子”。
广东以36.6万亿元存款稳居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江苏还要多出十万亿。广东的底气来源于“世界工厂”的底色!2023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达8.3万亿元,占全国1/5,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资金沉淀。
不过,广东的存款增速并不算高,显示出转型期的阵痛。
《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制造业金融”战略,要求银行对先进制造业贷款增速不低于15%,但传统外贸企业受国际环境影响,部分资金流向东南亚,导致存款增速不及山东、四川等追赶者。

江苏存款25.5万亿元,比广东约少了11万亿。
2023年《江苏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出台,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直接刺激民企利润留存。
苏州、无锡等地光伏、生物医药企业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20%,但过于依赖实体经济的结构也让江苏存款“大而不快”,对比上海7.7%的增速,显示出金融化程度不足的短板。
北京以25.2万亿元存款排名第三,但2.2%的增速在五省市中垫底。过去这里靠央企总部和金融机构总部“虹吸”全国资金,但随着央企总部外迁,存款增速持续走低。
不过,北京正在打“科创牌”——中关村科技园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2%,字节跳动、小米等企业研发投入超千亿。
根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到2025年全市研发经费占比将达6.5%,若这些投入能转化为产业利润,未来存款结构或从“总部存款”转向“科创存款”。

浙江22.9万亿元存款中,居民储蓄占比高达55%,远超广东的42%和江苏的38%,这与其“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倒逼出的民营活力密切相关。
2023年浙江个体工商户突破900万户,平均每7人就有1个老板。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首创“企业除名制度”,让僵尸企业快速出清,释放出30%以上的信贷资源。
阿里巴巴虽增长放缓,但宁波舟山港带动的跨境电商和杭州直播电商成为新引擎。
不过,浙江存款分布极不均衡,杭州、宁波占全省的大头,山区26县存款增速不足2%。
上海存款22万亿元,7.7%的增速在五省市中最高,秘诀在于“离岸+在岸”双循环。自贸区FT账户2023年余额突破3万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80家,带动跨境资金池规模增长25%。
政策层面,上海发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允许外资机构通过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投资境内科创企业,2023年引入外资股权投资超2000亿元。
总体来看,头部五省的存款格局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深层逻辑!广东靠规模,江苏靠工业,北京吃老本,浙江藏富于民,上海玩金融。
未来谁能胜出,既要看产业升级的成色,更要看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率。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或许十年后再看这张榜单,故事又将是另一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