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这首词,写得洒脱无比,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谢小楼 2023-09-24 18:55:21

俗世纷繁,总有种种困惑萦绕在我们心间,人生艰难,总有种种不如意让我们心烦。今天,我们来读一首辛弃疾的《临江仙》,让辛弃疾的洒脱,来治愈我们的精神内耗。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这一年,辛弃疾的族弟辛祐之被免官,他向辛弃疾辞行,要回到浮梁去,辛弃疾便写下这首词送给辛祐之。此前,辛弃疾已经写了一首《临江仙》送给辛祐之,这首词跟那一首用的是同样的韵,因为标题中说“再用韵”。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深情宽慰被免官的族弟,并用自己高洁的志趣,洒脱的情怀,指引族弟用更超脱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的不幸。

词的开篇即写道:“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钟鼎山林,比喻出仕与隐退。古代贵族击钟列鼎而食,因此钟鼎象征着富贵荣华与高官重任,而未能当官的文人雅士,喜欢归隐山林,以山川林泉为乐,所以山林代表着隐逸的志趣。

作为辛祐之的族兄,辛弃疾已经见惯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文能写词留千古,武能千里擒贼寇,但依然有那么多的人生不得意,他曾是押着叛徒千里来归的英雄,也曾被人诬为“奸贪凶暴”之徒。

但辛弃疾并没有陷入自怨自艾的精神内耗之中,他以洒脱的情怀克服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来宽慰自己的族弟辛祐之。

人生起起落落不过一场梦幻,世间宠辱得失不要太过在意。

宠辱休惊:《老子》第十三章中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王弼注云:“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得宠就会担心失宠,荣华就会担心衰败,得宠与失宠,荣华与衰败,都同样会给人带来心理困扰,那么我们又何必汲汲得宠与荣华,戚戚于受辱与衰败呢?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吸露:吸引露水,比喻高洁的生活志趣。证语出《楚辞·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fēn)雰。王逸注:食霜露之精以自洁也。辛弃疾这里用吸露来指饮酒。裁冰:比喻精心构思写作诗词文章。

免官归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此便摆脱了营营苟苟的官场生活,悠闲地度过余生,在宁静的秋夜里,唱着甘露般的美酒,写上一首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诗词,未尝不是人间一大乐事。

辛弃疾用吸露来指饮酒,用裁冰来指写诗词,赋予了这样寻常的生活一种清雅高洁的美感,背景含着对自己和族弟品性的认可。

词的下阙,回到词人与族弟的离别之情。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这一句化用了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中的典故,“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一个人如果能与你一起躺在床上聊天听雨,那无疑是你最亲切的亲人或朋友。

辛弃疾用风雨之夜,灯火之下,对床夜话的场景,浓缩了他与族弟的深情,将手足情谊描写得如诗如画,亲切动人。

辛弃疾在我们的印象中,近于粗豪,这是我们的刻板印象。要想成为一代大诗人大词人,必定要有细腻的情感。从这两句词中,我们便可以看出,辛弃疾也是一个很深情的人。

最后,辛弃疾不仅用洒脱的情怀,宽慰了族弟丢官免职的痛苦,还用洒脱的情怀,让族弟从离别的伤感中超脱出来。”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归家路途千里,有谁伴你同行?有那如美女眉黛一样的晓山,有那如镜明澈的秋水。

当一个用开阔的胸襟来面对这个世界,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人生的失落与伤感,便消弭在天地的大美之中。

想想,我们为什么会精神内耗,大概是我们太过沉沦于世俗的荣辱得失之中,缺少一种自我体认的志趣情操。而辛弃疾,得意时可长剑倚天,失意时可诗酒自娱,出仕便为民请命,退隐便山水怡心,他也有抱怨的时候,但却不会让自己的精神被彻底消磨掉。

一点小小的感悟,一个人如果能多关注自我内在,培养志趣情操,涵养精神,那么就不会长久地陷入精神内耗之中。

相关书籍: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