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维伦纽瓦、郭帆做客新浪潮论坛,共探科幻电影创作与魅力

戏客 2024-03-17 13:46:47

近年来,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发热潮,众多优秀科幻影视作品频频出圈,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更在各大影视平台上取得了惊人的点击量。科幻影视作品的发展为观众打开了全新的观影领域,更为影视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科幻着眼未来、关注未来、属于未来,力争将影视创作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层面和艺术表达领域。从《流浪地球》,再到近期上映的《沙丘2》,这些科幻巨制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话题之作。它们为何能如此引人入胜?我们究竟为何需要科幻电影?本期新浪娱乐主办的新浪潮论坛于3月15日邀请到了《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以及《沙丘》系列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与主持人袁野共同深入剖析科幻电影的魅力,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沙丘》系列“两极”镜头极具张力,《流浪地球》系列情怀叙事倍加震撼

《沙丘2》的热映,不仅在视觉特效、故事情节上为观众带来了别样震撼,更触发了人们对科幻世界的无限想象。在看过《沙丘2》后,不少观众都会提及另一部备受瞩目的科幻巨作《流浪地球》系列。两部作品都巧妙地将宇宙的无垠、人性的探索以及创造历史的冲动结合在一起,那么作为《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在看过沙丘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郭帆导演表示自己特别喜欢《沙丘2》中召唤沙虫的小装置。此外,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在影片中常用到极大全景和沙粒闪光此类的极微观特写,这样的“两极”镜头让画面张力以及戏剧张力进一步被拉开,加深观众代入感,也给自己带来不少启发。

当问及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对《流浪地球》系列有着怎样的印象时,他表示自己非常感动。电影对家国情怀、牺牲精神、悲痛的描述,大师级的视效,宏大的叙事和复杂的镜头,都十分震撼,导演也倍受启发。

共话改编难题:精神内核改编及原著内容取舍挑战

众所周知,“沙丘”和“流浪地球”都是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当提到改编时遇到的困难、在意的部分以及如何来平衡原著与改编这一问题,郭帆导演表示原著里精神内核的部分改编起来相对困难,需要在保留原作精神内核的同时,将文字具象化地展示。

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则认为要把故事本身下沉到宏大场景中的细节,这个过程较难取舍。此外,如何将小说里有电影语言和质感的内容用简约的方式呈现,让观众能通过影像和其他表达感受到也极具挑战。

此外,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还就“改编过程是否要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核?”这一问题与郭帆导演进行了讨论。郭帆导演表示,《沙丘》作为长篇小说,角色细节刻画多,而自己只借助了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世界观,因此也有更多的想象与发挥空间。对此,《流浪地球》小说原作者刘慈欣老师也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同时,电影在时长上比较受限,喜欢原作的粉丝越多,改编时越无从下手,取舍也变得非常困难。

科幻电影带来看世界的不同视角,触达不可及的话题

当提到在如今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中科幻究竟意味什么,为何需要科幻和星辰大海?这一问题时,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率先表示,自己认为人类将自身置于未来空间中去做试想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其展现了希望。而自己热爱科幻则是因为它能让我们触及平常难以触及的一些话题,甚至去到不可及的位置。

郭帆导演则表示科幻片可以帮助我们用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审视世界,在《流浪地球2》中李雪健老师拿着小白点给大家看的片段也是基于此创作的。当我们以科幻的视角看待世界,就会变得谦虚,不仅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好,更能看到所有的希望与生活的美好。

对此,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也表示深有同感,自己在看《流浪地球》前的早上收到了女儿发来的一张照片:天空中的白云像一条一条的线,细看也是由非常密集的点构成的。自己与女儿围绕照片进行了讨论,也谈到了关于存在和未来的问题。几个小时后在《流浪地球》中也看到了“小白点”的图景,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关于电影的“偶遇”。

郭帆导演表示自己与《流浪地球》的特效指导徐建老师同游新西兰时,偶然间看到了天、星空、银河,联想到或许离我们几百、上千光年也有文明存在。我们这个地球能够给它们传递什么信息呢?基于这一点,自己希望地球能够传递出美好的、带有希望的信息,也希望当另外一个文明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保持这个状态。这也是《流浪地球》在影片中想去传达的信息,即在那个情况下,我们应该彼此珍惜、团结,追寻着我们共同的目标与美好。

此外,两人还就短视频、流媒体、游戏等众多新消费事物出现的当下,科幻电影该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郭帆导演表示自己和团队曾针对年轻观众进行调研,了解文化消费的变化和趋势,他认为与年轻观众的互动性以及即时反馈非常重要。年轻观众习惯于通过短视频在短时间内获得快乐,但电影只有几个点给到年轻观众这样的感受,且为此要等很久。他表示在创作第三部时也会考虑到年轻观众的需求,尝试做到更多的生活比喻、更多的连接、更多的互动以及更多的即时反馈。

丹尼斯•维伦纽瓦则认为走到电影院当中相聚是非常珍贵的一刻,同时也需要在不同消费形式之间和电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电影院之中。

与微博网友“哲学”互动,维伦纽瓦称想来中国取景

论坛上,主持人袁野化身网友“嘴替”与两位导演探讨了部分有趣的问题。其中网名为“诸葛孔蛆”的微博网友问道,两位导演都很擅长展现巨型物体,如《沙丘》中的宇宙飞船和沙虫,《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和太空电梯,对于电影中所展现的巨大元素是怎样构想的,又是怎样落实和做到的?

郭帆导演提到自己其实对这些巨物并没有专注性的喜好,但当方案落地时,自己也有被震撼到,因此更激发了自己的兴趣。丹尼斯•维伦纽瓦则提到自己和团队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设计沙虫这种《沙丘》里最具象征意义、最特别的造物。

丹尼斯•维伦纽瓦更表示自己还会和摄影师尝试做大型设计,利用运镜的方式将巨型造物拍摄下来。郭帆导演对此也表示认同,在拍摄庞然大物时,不光要留出拍摄空间,在做特效时,整个巨物的体量感也是难以完成的。

网友@吃辣火锅别叫我 则问到两位导演在跟远距离时间线的内容打交道后,会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理解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变化,如:拍完科幻片后,如何看待生活,怎么看待时间这些实体概念?

对于这一问题,郭帆导演表示通过我们的想象和科幻的载体,可以打通时间。爱因斯坦曾在晚年的时候说过,“过去、现在、将来,时间都是一种幻觉。”自己期望可以通过想象、作品让它变成一个幻境,通过对过去那面镜子的研判,去想象美好的未来。丹尼斯•维伦纽瓦则认为“我们其实都是过去的囚徒,人类总是在犯相同的错误,历史总是重复的。所以,如果我们要进化,需要通过科幻来找到不同的门和窗,让我们开启时光的不同出口。”

论坛现场还带来了“沙虫干”“土笋冻”和“驴打滚”等跟“沙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特色美食给维伦纽瓦导演,并由郭帆导演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更表示很喜欢中国,会寻找机会在中国取景,同时也期待能与郭帆导演有机会合作。同时,新浪微博副总裁陈春、传奇东方CEO刘思汝出席论坛并与两位导演合影留念。

在本次“新浪潮论坛”中,两位导演共同分享了自己在创作时的心得与感悟,并进一步诠释了科幻的意义,即为人类的理想与希望。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来自两位导演的精彩作品,也期望能有更多影视创作者走入科幻领域,在前沿的科学之上展开艺术创作。

0 阅读:7
戏客

戏客

聚焦热门影视剧筹备,关注娱乐圈最有潜力的新生代艺人。